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固定化酶及多酶共固定 | 第9-15页 |
·酶的固定化方法及固定化载体材料 | 第9-11页 |
·固定化酶的微环境 | 第11-13页 |
·多酶共固定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生物粘合与固定化酶载体制备 | 第15-19页 |
·生物粘合现象 | 第15-16页 |
·贻贝类生物粘合机理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模拟生物粘合剂及多巴胺 | 第18-19页 |
·仿生矿化与固定化酶载体制备 | 第19-24页 |
·生物矿化现象 | 第20-21页 |
·生物矿化启发下材料制备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仿生矿化用于制备固定化酶载体 | 第22-24页 |
·低聚异麦芽糖的酶法生产 | 第24-27页 |
·低聚异麦糖的功能 | 第25页 |
·工业上生产低聚异麦芽糖的方法 | 第25-27页 |
·工业上生产低聚异麦芽糖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工作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生产低聚异麦芽糖的多酶体系设计 | 第29-45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4页 |
·试剂 | 第30页 |
·仪器 | 第30-31页 |
·实验方法 | 第31-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44页 |
·α-淀粉酶及其适宜反应条件测定 | 第34-37页 |
·β-淀粉酶及其适宜反应条件测定 | 第37-39页 |
·葡萄糖转苷酶及其适宜反应条件测定 | 第39-41页 |
·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葡萄糖转苷酶多酶体系生产低聚异麦芽糖 | 第41-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聚多巴胺微囊的制备及其用于固定化多酶的研究 | 第45-71页 |
·引言 | 第45-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50页 |
·试剂 | 第46-47页 |
·仪器 | 第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70页 |
·微囊模板制备和生物粘合剂的选择 | 第50-57页 |
·聚多巴胺微囊的制备与表征 | 第57-63页 |
·聚多巴胺微囊固定化多酶 | 第63-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四章 精蛋白-氧化硅-聚多巴胺杂化微囊的制备及其用于固定化多酶的研究 | 第71-90页 |
·引言 | 第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6页 |
·试剂 | 第71-72页 |
·仪器 | 第72-73页 |
·实验方法 | 第73-7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6-89页 |
·精蛋白-氧化硅-聚多巴胺杂化微囊的制备及表征 | 第76-83页 |
·精蛋白-氧化硅-聚多巴胺杂化微囊固定化多酶 | 第83-87页 |
·多巴胺与氧化硅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87-89页 |
·小结 | 第89-90页 |
第五章 精蛋白-氧化钛-聚多巴胺杂化微囊的制备及其用于固定化多酶的研究 | 第90-109页 |
·引言 | 第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0-95页 |
·试剂 | 第90-91页 |
·仪器 | 第91-92页 |
·实验方法 | 第92-9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5-108页 |
·精蛋白-氧化钛-聚多巴胺杂化微囊的制备 | 第95-102页 |
·精蛋白-氧化钛-聚多巴胺杂化微囊固定化多酶 | 第102-106页 |
·多巴胺与氧化钛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106-108页 |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结论 | 第109-110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10页 |
·展望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4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4-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