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引言 | 第10页 |
·柴油机尾气排放要求 | 第10-11页 |
·柴油机排放物组成 | 第11-13页 |
·氮氧化物 | 第11-12页 |
·碳烟颗粒 | 第12-13页 |
·碳烟颗粒的形成 | 第12页 |
·碳烟颗粒的结构 | 第12-13页 |
·控制柴油机排放的措施 | 第13-20页 |
·机内措施 | 第13-14页 |
·燃油和代用燃料 | 第13页 |
·柴油机的改进 | 第13-14页 |
·机外措施-柴油机后处理技术 | 第14-20页 |
·NO_x 的脱除 | 第14-17页 |
·催化还原NO_x 所使用的催化剂 | 第17-19页 |
·碳烟颗粒的消除及其所使用的催化剂 | 第19-20页 |
·同时催化去除NO_x 和碳烟颗粒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钙钛矿和类钙钛矿型催化剂的结构 | 第21-23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4-33页 |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4-25页 |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5-28页 |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RD) | 第25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 | 第25页 |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5-26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26页 |
·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分析(H2-TPR) | 第26-27页 |
·O_2 程序升温脱附实验(O_2-TPD) | 第27页 |
·碘量法测量催化剂中氧的非化学计量比 | 第27-28页 |
·催化剂活性评价 | 第28-33页 |
·反应装置 | 第29页 |
·反应原料 | 第29-30页 |
·催化剂评价方法 | 第30页 |
·产物分析方法 | 第30-31页 |
·分析仪器 | 第30页 |
·色谱条件和工作原理 | 第30-31页 |
·催化剂活性评价指标 | 第31-33页 |
第三章 La_(1-x)Ce_xNiO_3 (0 ≤x ≤0.05) 钙钛矿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33-50页 |
·引言 | 第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9页 |
·La_(1-x)Ce_xNiO_3 (0 ≤x ≤0.05) 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33-45页 |
·催化剂的物相组成 | 第33-35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35-37页 |
·催化剂中元素价态 | 第37-42页 |
·FT-IR 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42-43页 |
·催化剂中氧的类型 | 第43-45页 |
·La_(1-x)Ce_xNiO_3 (0 ≤x ≤0.05)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结果 | 第45-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La_(2-x)Sr_xNiO_4 (0 ≤x ≤1.0) 类钙钛矿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50-67页 |
·引言 | 第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65页 |
·La_(2-x)Sr_xNiO_4 (0 ≤x ≤1.0)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第50-62页 |
·催化剂的物相组成 | 第50-54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54-55页 |
·催化剂中氧的类型 | 第55-57页 |
·催化剂中的元素价态 | 第57-62页 |
·La_(2-x)Sr_xNiO_4 (0 ≤x ≤1.0) 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 | 第62-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La_2Ni_(1-x)Cu_xO_4 (0 ≤x ≤1.0) 类钙钛矿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67-85页 |
·引言 | 第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83页 |
·La_2Ni_(1-x)Cu_xO_4 (0 ≤x ≤1.0) 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第67-81页 |
·催化剂的物相组成 | 第68-70页 |
·FT-IR 表征结果 | 第70-71页 |
·催化剂中的元素价态 | 第71-77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77-78页 |
·催化剂中氧的状态 | 第78-79页 |
·SEM 催化剂形貌分析结果 | 第79-81页 |
·La_2Ni_(1-x)Cu_xO_4 (0 ≤x ≤1.0) 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 | 第81-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La_(2-x)Sr_xNi_(1-y)Cu_yO_4 (0 < x < 1, 0 < y < 1) 类钙钛矿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85-103页 |
·引言 | 第85页 |
·中心复合试验设计 | 第85-88页 |
·实验结果 | 第88-101页 |
·模型方差分析和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88-94页 |
·XNO max 的方差分析以及回归模型 | 第88-91页 |
·Tig 的方差分析以及回归模型 | 第91-94页 |
·模型响应表面分析 | 第94-95页 |
·响应值优化 | 第95-96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96-98页 |
·La_(1.08)Sr_(0.92)Ni_(0.68)Cu_(0.32)O_4 催化剂表征结果 | 第98-101页 |
·催化剂的物相组成 | 第98-99页 |
·催化剂的还原性能 | 第99-100页 |
·催化剂中的氧的状态 | 第100-101页 |
·讨论 | 第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七章 反应条件对于同时去除NOx和碳烟颗粒反应的影响 | 第103-109页 |
·引言 | 第103页 |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103-107页 |
·NO 进口浓度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O_2 进口浓度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催化剂和碳烟颗粒接触方式的影响 | 第107页 |
·在模拟实际柴油机排放组成比例下,催化剂的活性评价结果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