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清后期(1840~1911年)论文

清末十年满汉关系研究(1901-1911)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5页
绪论第15-34页
 一、选题缘起第15-16页
 二、学术回顾第16-28页
 三、概念辨析第28-31页
 四、研究思路第31-32页
 五、创新之处第32-34页
第一章 中华一体:共为臣民时代之满汉关系概观第34-47页
 第一节 抚定中华:清初将“满汉一体”写入满汉关系第34-38页
 第二节 不分华夷:清代中期民族政策的变化第38-43页
  一、从《大义觉迷录》看“大一统思想”下的满汉族群第38-41页
  二、“满汉兼用”思维下治汉政策的表达与实践第41-43页
 第三节 重塑满汉关系:遭遇近代以来的危机与挑战第43-47页
  一、西方侵略与时代之转折第43-44页
  二、内部危机与变革第44-47页
第二章 种族—民族观:满人作为汉人社会的种族主义他者第47-66页
 第一节 《民报》与《新民丛报》激烈辩论中的满汉关系第47-56页
  一、满洲与汉族是否为同族,满汉两族是否已同化第48-50页
  二、自满洲入关后,中国果已亡国否乎第50-51页
  三、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可否同行第51-52页
  四、立宪政体之不能确立其原因果由满汉利害相反乎第52-56页
 第二节 “旗人中之同志”:留日满族学生创办《大同报》第56-66页
  一、《大同报》主创人员及名誉赞成人第56-59页
  二、主张满汉人民平等第59-61页
  三、满汉问题属于政治问题,非种族问题第61-62页
  四、解决满汉之路径:倡立宪与开国会第62-66页
第三章 新政改革中的满汉调适:立宪体制设计中的满汉之考量第66-115页
 第一节 预备立宪的初步规划第66-75页
  一、出洋考察五大臣之甄选及确定第66-71页
  二、“意在皇基”:吴樾与京车之变第71-75页
 第二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预备立宪与宪政考察之实践第75-89页
  一、利满还是利汉:关于预备立宪之辩论第75-78页
  二、宪政大臣出洋:以于式枚出使德国为例第78-83页
  三、九年预备立宪与召开国会之期限的改定第83-89页
 第三节 制度调整:平满汉畛域政策之推行第89-102页
  一、改革政令的颁布第89-90页
  二、平满汉畛域之条陈奏议第90-99页
  三、融满汉畛域举措之推行第99-102页
 第四节 政治问题还是民族问题:“皇族内阁”与“铁路国有”之再解读第102-115页
  一、“皇族内阁”之再解读第102-106页
  二、“铁路国有”政策之再考察第106-115页
第四章 “以昭统一而化畛域”:司法改革中的满汉调适第115-129页
 第一节 “一体同科”:沈家本倡“满汉一律”第115-121页
 第二节 宗室觉罗犯案及《宗室觉罗诉讼章程》第121-129页
第五章 满汉问题解决了?:清廷覆亡与民国建立第129-158页
 第一节 “弭乱之急务”:武昌起义后京师的戒备与应对状况第129-140页
  一、劝谕人民勿信谣诼,以靖人心第130-133页
  二、严保京师治安第133-135页
  三、剿抚结合为御敌之方第135-137页
  四、征集国民意见,共谋扶危定倾之策第137-140页
 第二节 “走向共和”:南北议和与《清室优待条件》签订第140-152页
  一、袁世凯组阁,摄政王请辞第140-142页
  二、南北停战,进行议和第142-144页
  三、《优待条件》之最终缔结第144-152页
 第三节 历经沧桑:满洲被满族替代的政治与社会文化意义第152-158页
结论第158-162页
 一、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上之重要一环第158-159页
 二、“同山诸峰”:思想理论层面之建构第159-160页
 三、民族政治之焦点第160页
 四、基本特征与规律第160-162页
参考文献第162-175页
附录第175-203页
致谢第203-20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清末民国的西北史地学看学人的边疆观与民族观
下一篇:蒋介石对抗战前后蒙古问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