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6-11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二) 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第6-7页 |
1.理论意义 | 第6-7页 |
2.实践意义 | 第7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7-11页 |
1.马克思的幸福观研究概况 | 第7-10页 |
2.马克思的幸福观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10-11页 |
一、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来源及对前人的超越 | 第11-16页 |
(一) 苏格拉底:知识上升为道德,道德达到幸福 | 第11-12页 |
(二) 柏拉图:幸福只能建立在德性和至善的基础上 | 第12-14页 |
(三) 亚里士多德: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 第14-15页 |
(四) 边沁、密尔:功利主义幸福观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科学内涵 | 第16-20页 |
(一) 劳动实践是幸福的源泉 | 第16-18页 |
(二) 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 第18-19页 |
(三) 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 | 第19-20页 |
(四)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实现幸福的理想社会 | 第20页 |
三、马克思幸福观的理论特征 | 第20-26页 |
(一) 阶级性: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幸福观 | 第21-22页 |
(二) 革命性:一种革命的批判的幸福观 | 第22-23页 |
(三) 科学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立足唯物史观 | 第23-24页 |
(四) 世界历史性:指导全人类实现幸福 | 第24-26页 |
四、马克思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 第26-32页 |
(一) 马克思幸福观有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第27页 |
(二) 马克思的幸福观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进取精神 | 第27-28页 |
(三) 马克思的幸福观有利于我国倡导的集体主义精神的发扬 | 第28-29页 |
(四) 马克思幸福观有助于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 | 第29-30页 |
(五) 用马克思幸福观改造和丰富人们的精神家园 | 第30-31页 |
(六) 用马克思的幸福观来指导廉政建设 | 第31-32页 |
结语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