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地下水铬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铬及铬污染来源 | 第11页 |
·铬污染危害 | 第11-12页 |
·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概况 | 第12-13页 |
·物理修复法 | 第12页 |
·化学修复法 | 第12-13页 |
·微生物修复法 | 第13页 |
·渗透性反应墙技术综述 | 第13-15页 |
·渗透性反应墙技术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PRB装置中化学法修复铬污染地下水试验研究 | 第17-34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试验仪器和设备 | 第17-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页 |
·分析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铁粉修复铬污染地下水试验的结论与讨论 | 第19-22页 |
·铁粉预处理的影响 | 第19页 |
·铁粉投加量的影响 | 第19-20页 |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0-21页 |
·铁粉去除Cr(Ⅵ)的机理探讨 | 第21-22页 |
·纳米复合材料修复铬污染地下水试验的结论与讨论 | 第22-24页 |
·纳米复合材料制备 | 第22页 |
·纳米复合材料投加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24页 |
·纳米复合材料去除Cr(Ⅵ)的机理探讨 | 第24页 |
·铁屑修复铬污染地下水试验的结论与讨论 | 第24-32页 |
·铁屑酸化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24-25页 |
·铁屑投加量对Cr(Ⅵ)去除的影响 | 第25-26页 |
·反应时间对铁屑去除Cr(Ⅵ)的影响 | 第26页 |
·pH值对铁屑去除Cr(Ⅵ)的影响 | 第26-28页 |
·粒度对铁屑去除Cr(Ⅵ)影响 | 第28-29页 |
·铁屑去除Cr(Ⅵ)动力学分析 | 第29-30页 |
·铁屑对Cr(Ⅵ)累计去除量研究 | 第30-31页 |
·正交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32页 |
·PRB试验介质的选择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铁屑作为PRB介质修复铬污染地下水试验研究 | 第34-47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35页 |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检测指标和检测方法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35页 |
·试验装置 | 第3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试验结果回归分析 | 第37-46页 |
·Cr(Ⅵ)去除率随初始浓度回归分析 | 第37-39页 |
·Cr(Ⅵ)去除率随流速回归分析 | 第39-40页 |
·Cr(Ⅵ)去除率与流速和初始浓度相关性分析 | 第40-43页 |
·Cr(Ⅵ)去除率随初始浓度和流速二元回归分析 | 第43-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PRB装置中微生物修复铬污染地下水试验研究 | 第47-57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试验仪器 | 第47-48页 |
·试验方法 | 第48页 |
·微生物筛选与驯化 | 第48-51页 |
·菌种特性初步研究 | 第51-53页 |
·营养源确定 | 第51-52页 |
·初始Cr(Ⅵ)浓度对修复的影响 | 第52-53页 |
·模拟PRB装置中微生物法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研究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化学—微生物PRB技术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研究 | 第57-62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试验材料 | 第57页 |
·试验方法 | 第57-58页 |
·模拟装置 | 第58页 |
·化学法和微生物法修复铬污染地下水比较 | 第58-59页 |
·化学—微生物PRB技术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研究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