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3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6-18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可靠性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节能效益评定研究现状 | 第21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构 | 第21-23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论文的结构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于设计模数体系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 第23-29页 |
·设计模数的产生与定义 | 第23页 |
·基于设计模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 第23-24页 |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系统设计模数要素 | 第24-28页 |
·功能要素 | 第24-25页 |
·环境要素 | 第25-26页 |
·审美要素 | 第26-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规划布局 | 第29-37页 |
·总则 | 第29-30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形式 | 第30-31页 |
·不同形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结合的设计原则 | 第31-33页 |
·集中集热、集中囤水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原则 | 第31-32页 |
·集中集热、分户囤水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原则 | 第32-33页 |
·分户集热、分户囤水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原则 | 第33页 |
·平板集热器建筑一体化 | 第33-36页 |
·平板集热器与平屋面结合 | 第34页 |
·平板集热器与坡屋面结合 | 第34-35页 |
·平板集热器与墙面的结合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可靠性设计 | 第37-74页 |
·影响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可靠性因素 | 第37-38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 第38-39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可靠性设计流程 | 第39-42页 |
·上市产品可靠性设计流程 | 第39-40页 |
·研发产品可靠性设计流程 | 第40-42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故障模式、危害、原因、影响分析 | 第42-49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故障模式分析 | 第43-45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故障危害分析 | 第45-49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故障树分析及最小割集 | 第49-57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故障树分析 | 第49-50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故障树建立 | 第50-57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可靠性模型 | 第57-63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基本可靠性模型 | 第58-61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 | 第61-63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可靠性目标 | 第63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成本函数 | 第63-69页 |
·成本函数的定义 | 第63-64页 |
·成本函数性质 | 第64-66页 |
·确定系统成本函数各参数 | 第66-69页 |
·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太阳能热水系统可靠性指标分配模型 | 第69-70页 |
·基于遗传算法强制循环双水箱间接热水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分配及求解 | 第70-72页 |
·约束条件的确定 | 第70页 |
·实数编码 | 第70-71页 |
·设定遗传算子 | 第71页 |
·各运行参数的设定 | 第71页 |
·优化求解 | 第71-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节能效益 | 第74-87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节能效益评定指标 | 第74-75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节能效益的预评估 | 第75-80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年节能量的预评估 | 第75-76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节能费用预评估 | 第76-79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增加的投资回收期的预评估 | 第79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环保效益预评估 | 第79-80页 |
·实例应用 | 第80-86页 |
·背景介绍 | 第80-81页 |
·在建筑寿命期内不考虑折现率每年的节约的能源费用 | 第81-83页 |
·在建筑寿命期内每年使用费用 | 第83-85页 |
·现金的折现系数 | 第85页 |
·建筑的寿命期限内的净现值计算 | 第85-86页 |
·太阳能热水系统环保效益的评估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87-89页 |
1 总结 | 第87-88页 |
2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