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衣物质可以作为共生细菌的碳素营养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地衣及共生细菌研究综述 | 第11-29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地衣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地衣生物学研究概况 | 第12页 |
| ·地衣内生菌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细菌与地衣共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地衣中的多重营养交流 | 第15-19页 |
| ·地衣中菌群的多样性 | 第19-20页 |
| ·地衣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 | 第19页 |
| ·同种地衣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 第19-20页 |
| ·地衣共生细菌的生物地理学 | 第20页 |
| ·地衣细菌中的新种 | 第20-21页 |
| ·地衣化合物的多样性 | 第21-28页 |
| ·地衣物质及其生物活性 | 第21-25页 |
| ·地衣内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 第25-27页 |
| ·地衣细菌的化合物的多样性 | 第27-28页 |
| ·生物技术应用 | 第28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地衣共生细菌的分离培养 | 第29-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 ·地衣标本采集及采集地概况 | 第29-30页 |
|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 ·制备培养基所需的试剂及方法 | 第30页 |
| ·分离培养及保存地衣共生细菌的方法 | 第30-31页 |
| ·地衣共生细菌的分离 | 第30-31页 |
| ·地衣共生细菌的培养 | 第31页 |
| ·地衣共生细菌的纯化 | 第31页 |
| ·菌种的保存 | 第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 ·地衣共生细菌的分离结果 | 第31页 |
| ·分离方法的讨论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共生细菌分离结果统计及分类地位的鉴定 | 第33-6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 ·地衣共生细菌材料 | 第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 ·实验所用试剂 | 第33-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 ·CTAB 法提取地衣共生细菌 DNA 的步骤 | 第34页 |
| ·16S rDNA 序列的扩增 | 第34-35页 |
| ·PCR 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及序列测定 | 第35页 |
| ·共生细菌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 第35-36页 |
| ·结果及讨论 | 第36-61页 |
| ·序列的 PCR 扩增 | 第36页 |
| ·美味石耳共生细菌分离结果统计及分类地位的鉴定 | 第36-40页 |
| ·棕褐梅衣共生细菌分离结果统计及系统学分析 | 第40-44页 |
| ·网脊肺衣共生细菌分离结果统计及系统学分析 | 第44-47页 |
| ·新的根瘤菌世系 | 第47-50页 |
| ·地衣共生细菌分类地位的分析 | 第50-61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 | 第61-65页 |
| ·地衣物质最重要的作用 | 第61页 |
| ·为什么大多数地衣物质是芳香族化合物 | 第61页 |
| ·地衣共生细菌的固氮作用 | 第61-62页 |
| ·地衣共生细菌的防御作用 | 第62页 |
| ·地衣共生细菌的共生模式 | 第62-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