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雅湖自锚式悬索桥成桥线形计算及施工控制分析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 ·自锚式悬索桥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自锚式悬索桥国内外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9-12页 |
| ·自锚式悬索桥计算与分析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5页 |
|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计算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 ·自锚式悬索桥施工控制研究 | 第16-17页 |
| ·自锚式悬索桥成桥线形计算研究 | 第17-19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空缆线形计算研究 | 第19-20页 |
| ·吊索张拉控制分析的研究 | 第20-21页 |
|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主缆系统成桥线形计算 | 第23-41页 |
| ·工程背景 | 第23-28页 |
| ·主要技术标准 | 第23-24页 |
| ·主桥布置 | 第24-26页 |
| ·结构计算主要参数 | 第26-27页 |
| ·荷载 | 第27-28页 |
| ·主缆成桥坐标计算 | 第28-33页 |
| ·主缆无应力索长计算 | 第33-38页 |
| ·吊索的无应力索长 | 第38-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施工控制初始线形计算分析 | 第41-53页 |
| ·施工控制初始态内容 | 第41-42页 |
| ·空缆状态索鞍预偏量及水平力的计算 | 第42-45页 |
| ·设置索鞍预偏量的原因 | 第42页 |
| ·预偏量及空缆水平力迭代计算 | 第42-44页 |
| ·索鞍施工过程中的顶推 | 第44-45页 |
| ·空缆状态索夹位置计算 | 第45-48页 |
| ·吊点坐标计算 | 第45-47页 |
| ·吊点至索夹两端距离计算 | 第47-48页 |
| ·加劲梁初始线形及主塔初始标高确定 | 第48-51页 |
|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9页 |
| ·施工过程分析步骤 | 第49-50页 |
| ·初始线形修正结果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施工过程及吊索张拉方案对比分析 | 第53-75页 |
| ·概述 | 第53页 |
| ·吊索张拉方案 | 第53-58页 |
| ·吊索张拉的控制因素 | 第53-54页 |
| ·吊索张拉方案的拟定 | 第54-58页 |
| ·吊索张拉方案成桥状态与设计值对比 | 第58-66页 |
| ·塔底反力对比 | 第58-59页 |
| ·主缆内力及线形对比 | 第59-61页 |
| ·主梁成桥线形对比分析 | 第61-62页 |
| ·吊索内力及无应力索长对比分析 | 第62-66页 |
| ·张拉方案比选 | 第66-70页 |
| ·张拉批次 | 第66-67页 |
| ·吊索张拉力 | 第67页 |
| ·吊索张拉接长杆数量 | 第67-68页 |
| ·钢导管出口处吊索水平偏移量 | 第68-69页 |
| ·方案比选结果 | 第69-70页 |
| ·推荐吊索张拉方案 | 第70-73页 |
| ·主索鞍顶推 | 第70页 |
| ·吊索张拉次数 | 第70页 |
| ·主梁应力 | 第70-72页 |
| ·主梁脱模时机 | 第72-73页 |
| ·最终推荐方案 | 第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 第75-77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75页 |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75-77页 |
| ·今后工作及努力的方向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