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江侗语语音50年变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 选题缘由和材料来源 | 第8-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1页 |
| (四)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五) 本文所涉及的概念 | 第12-13页 |
| 一、 榕江侗族各支系及其语言概况 | 第13-20页 |
| (一) 榕江侗族支系分布概况 | 第13-15页 |
| 1. 三宝侗 | 第13-14页 |
| 2. 天府侗 | 第14页 |
| 3. 上河侗 | 第14页 |
| 4. 下河侗 | 第14-15页 |
| 5. 七十二寨侗 | 第15页 |
| 6. 四十八寨侗 | 第15页 |
| (二) 榕江各支系侗语的差异 | 第15-17页 |
| 1. 声母差异 | 第15-16页 |
| 2. 韵母差异 | 第16页 |
| 3. 声调差异 | 第16-17页 |
| (三) 20 世纪 50 年代侗族语言调查 | 第17-20页 |
| 1. 侗语方言和土语的划分 | 第18-19页 |
| 2. 侗族文字的制定 | 第19-20页 |
| 二、 老派和新派车江侗语语音系统 | 第20-34页 |
| (一) 老派车江侗语语音系统 | 第20-24页 |
| 1. 声母 | 第20-21页 |
| 2. 韵母 | 第21-22页 |
| 3. 声调 | 第22-24页 |
| (二) 新派车江侗语语音系统 | 第24-28页 |
| 1. 声母 | 第24-25页 |
| 2. 韵母 | 第25-27页 |
| 3. 声调 | 第27-28页 |
| (三) 老派、新派侗语语音系统对比 | 第28-34页 |
| 1. 声母方面 | 第28-30页 |
| 2. 韵母方面 | 第30-31页 |
| 3. 声调方面 | 第31-34页 |
| 三、 车江侗语语音的变化 | 第34-52页 |
| (一) 声母 | 第34-40页 |
| 1. 固有声母的变化 | 第34-38页 |
| 2. 汉语新借词声母的读音差异 | 第38-39页 |
| 3. 声母变化的特点 | 第39-40页 |
| (二) 韵母 | 第40-44页 |
| 1. 固有韵母的变化 | 第40-43页 |
| 2. 汉语新借词韵母的读音差异 | 第43-44页 |
| 3. 韵母变化的特点 | 第44页 |
| (三) 声调 | 第44-49页 |
| 1. 固有声调的变化 | 第44-46页 |
| 2. 汉语新借词声调的读音差异 | 第46-49页 |
| 3. 声调变化的特点 | 第49页 |
| (四) 语流音变 | 第49-52页 |
| 1. 同化 | 第49-50页 |
| 2. 变调 | 第50-51页 |
| 3. 减音 | 第51页 |
| 4. 弱化 | 第51-52页 |
| 四、 车江侗语语音变化的原因 | 第52-61页 |
| (一) 内部原因 | 第52-55页 |
| 1. 由复杂到简单 | 第52-53页 |
| 2. 向相近的音位发展 | 第53页 |
| 3. 由不送气到送气 | 第53-54页 |
| 4. 受相邻音的影响 | 第54页 |
| 5. 发音由难到易 | 第54-55页 |
| (二) 外部原因 | 第55-61页 |
| 1. 时代的发展 | 第55-57页 |
| 2. 地域上的文化环境 | 第57-58页 |
| 3. 语言的相互接触 | 第58-59页 |
| 4. 语音使用者的态度 | 第59-61页 |
| 五、 结语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 附录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