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与朝鲜王朝地方城市及建筑规制比较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选题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的对象与时间范围 | 第10-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研究对象时间范围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 第13-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资料 | 第14-17页 |
·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 | 第17-21页 |
第2章 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地方城市 | 第21-78页 |
·明朝北直隶与山东的城市平面 | 第21-37页 |
·概况 | 第21-27页 |
·明朝北直隶与山东省的平面 | 第27-37页 |
·朝鲜王朝地方城市平面 | 第37-76页 |
·概况 | 第37-48页 |
·朝鲜王朝地方城市的选址 | 第48-49页 |
·朝鲜王朝地方城市的平面 | 第49-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3章 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地方衙署 | 第78-136页 |
·明朝地方衙署 | 第78-91页 |
·明朝府州县衙署建筑制度 | 第78-85页 |
·明朝北直隶与山东等地的府州县衙署建筑平面 | 第85-91页 |
·朝鲜王朝地方衙署 | 第91-134页 |
·朝鲜王朝地方衙署建筑规范 | 第91-97页 |
·朝鲜王朝地方衙署建筑平面布局 | 第97-118页 |
·朝鲜王朝地方衙署的建筑等级表现 | 第118-121页 |
·《牧民心书·缮廨》中的地方衙署建设 | 第121-128页 |
·“东轩”名称的来源与衙署的演变 | 第128-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4章 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地方馆舍 | 第136-162页 |
·明朝地方城市的馆舍类建筑 | 第136-137页 |
·朝鲜王朝地方馆舍——客舍 | 第137-160页 |
·客舍建筑的形成 | 第137-141页 |
·客舍的等级 | 第141-142页 |
·客舍的功能 | 第142-155页 |
·客舍建筑的平面布局 | 第155-160页 |
·本章小结 | 第160-162页 |
第5章 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地方坛庙 | 第162-204页 |
·明朝地方坛庙 | 第163-181页 |
·前朝的坛壝制度 | 第163-170页 |
·明朝中央坛壝制度 | 第170-172页 |
·明朝府州县坛壝制度 | 第172-179页 |
·明朝府州县城隍庙 | 第179-181页 |
·朝鲜王朝地方坛庙 | 第181-202页 |
·朝鲜王朝以前的坛庙 | 第181-183页 |
·朝鲜王朝中央坛庙制度的建设 | 第183-197页 |
·朝鲜王朝地方坛庙制度的建设 | 第197-199页 |
·朝鲜王朝地方坛庙 | 第199-202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204页 |
第6章 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地方庙学 | 第204-217页 |
·明朝地方庙学 | 第205-209页 |
·明朝地方庙学的平面 | 第205-206页 |
·明朝地方庙学的建筑制度 | 第206-209页 |
·朝鲜王朝的庙学 | 第209-215页 |
·朝鲜王朝中央庙学 | 第210-211页 |
·朝鲜王朝地方庙学——乡校 | 第211-215页 |
·本章小结 | 第215-21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217-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35页 |
致谢 | 第235-23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37-2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