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2页 |
| ABSTRACT | 第12-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7页 |
| §1.1 研究现实背景与意义 | 第19-21页 |
| ·研究现实背景 | 第19-20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1-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研究目标 | 第22-24页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5-2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25-26页 |
| ·论文不足点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文献述评 | 第27-36页 |
| §2.1 关于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研究 | 第27-28页 |
| §2.2 关于教育成本分担学费额度研究 | 第28-30页 |
| §2.3 关于对教育成本核算的研究 | 第30-31页 |
| §2.4 关于对教育成本分担公平性研究 | 第31-33页 |
| §2.5 关于对教育投资风险的研究 | 第33页 |
| §2.6 关于教育投资回报计量研究 | 第33-34页 |
| §2.7 基于综述的评价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我国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生成逻辑与价值内涵 | 第36-42页 |
| §3.1 我国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6-37页 |
| §3.2 当代我国学费分担教育成本模式的生成逻辑 | 第37-39页 |
| ·中国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37-38页 |
| ·国际实践提供了实施范式 | 第38-39页 |
| ·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产业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 | 第39页 |
| §3.3 我国实施学费分担教育成本制度的价值内涵 | 第39-42页 |
| ·教育主权在民价值体现 | 第40页 |
| ·优先效率又兼顾公平的社会发展诉求 | 第40-41页 |
| ·办学多元化的教育发展需要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国际比较 | 第42-57页 |
| §4.1 基于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实施路径比较 | 第42-46页 |
| ·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实施路径 | 第42-43页 |
| ·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实施历程 | 第43-46页 |
| §4.2 基于教育成本分担水平比较 | 第46-52页 |
| ·学费额度 | 第46-47页 |
| ·国家财政经费 | 第47-52页 |
| §4.3 基于付费方式的比较 | 第52-55页 |
| ·注册即付型 | 第52页 |
| ·贷款交纳型 | 第52-53页 |
| ·折扣型 | 第53-54页 |
| ·收入契约型 | 第54-55页 |
| §4.4 现行付费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 第55-57页 |
| ·高额学费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 第55页 |
| ·无差异学费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 第55-56页 |
| ·免费教育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 第57-72页 |
| §5.1 “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概念及模型 | 第57-58页 |
| ·概念 | 第57页 |
| ·模型 | 第57-58页 |
| §5.2 “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特性 | 第58-64页 |
| ·静态特性 | 第58-60页 |
| ·动态特性 | 第60-64页 |
| §5.3 “即付式”教育投资与回报关系分析 | 第64-69页 |
| ·教育投资与回报的理论平衡点 | 第64-68页 |
| ·回报实证 | 第68-69页 |
| §5.4 “即付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积极作用与存在缺陷 | 第69-72页 |
| ·积极作用 | 第69页 |
| ·存在缺陷 | 第69-72页 |
| 第六章 “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构建 | 第72-114页 |
| §6.1 “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概念及特点 | 第72页 |
| ·概念 | 第72页 |
| ·特点 | 第72页 |
| §6.2 “回报式”模式系数论证分析 | 第72-105页 |
| ·地区与行业引发教育收益差异分析 | 第73-90页 |
| ·单位属性差异引发教育收益差异分析 | 第90-92页 |
| ·公司差异引发教育收益差异分析 | 第92-105页 |
| ·结论 | 第105页 |
| §6.3 “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构建与对比分析 | 第105-113页 |
| ·“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数学模型 | 第105-107页 |
| ·“即付式”与“回报式”实证对比分析 | 第107-113页 |
| §6.4 “回报式”教育成本分担模式的优点与缺点 | 第113-114页 |
| ·优点 | 第113页 |
| ·缺点 | 第113-114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4-118页 |
| §7.1 结论 | 第114-116页 |
| ·“即付式”特性 | 第114-115页 |
| ·“回报式”构建原理 | 第115页 |
| ·“回报式”与“即付式”的优缺点比较 | 第115-116页 |
| §7.2 建议 | 第116-118页 |
| ·从长远角度需要积极推进“回报式” | 第116-117页 |
| ·短期内允许“即付式”与“回报式”共存 | 第117-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