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武强年画的现代发展探析
目录 | 第1-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三、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武强年画发展概况及艺术特色 | 第13-18页 |
一、 武强年画的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一) 武强年画产生条件 | 第13-14页 |
(二) 武强年画发展历程 | 第14-16页 |
二、 与其它地区年画风格比较 | 第16-18页 |
(一) 相同之处 | 第16页 |
(二) 不同之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武强年画的发展困境及原因 | 第18-22页 |
一、 武强年画发展困境 | 第18-20页 |
(一) 传承中所遇问题 | 第18-19页 |
(二) 创新中所遇问题 | 第19-20页 |
二、 发展困境原因探析 | 第20-22页 |
(一) 题材的陈旧 | 第20-21页 |
(二) 材料的单一 | 第21页 |
(三) 制作工艺的局限 | 第21页 |
(四) 消费人群的分化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武强年画的传承和创新探讨 | 第22-40页 |
一、 题材的传承与创新 | 第22-25页 |
(一) 题材的演化及传承 | 第22-24页 |
(二) 题材的创新 | 第24-25页 |
1.选择新题材 | 第24页 |
2.传统与现代题材的融合 | 第24-25页 |
二、 陈展样式和表现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 第25-26页 |
(一) 传统体裁形式及陈展样式的传承 | 第25页 |
(二) 陈展样式及表现形式的创新 | 第25-26页 |
1.多媒体化 | 第25-26页 |
2.公益化或广告化 | 第26页 |
三、 材料的传承与创新 | 第26-28页 |
(一) 材料的演化与传承 | 第26-27页 |
1.版材的演化及传承 | 第26页 |
2.颜料的演化及传承 | 第26-27页 |
3.印制材料的演化及传承 | 第27页 |
(二) 材料的创新 | 第27-28页 |
1.印刷材质的创新 | 第27页 |
2.画面构成材料的创新 | 第27-28页 |
四、 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 第28-31页 |
(一) 制作工艺的演化与传承 | 第28-31页 |
1.画样起稿 | 第29页 |
2.选材刻版 | 第29-30页 |
3.套色印版 | 第30-31页 |
4.晾晒装裱 | 第31页 |
(二) 制作工艺的创新 | 第31页 |
五、 风格的传承与创新 | 第31-40页 |
(一) 风格的传承 | 第31-35页 |
1.燕赵豪情、乡土风味 | 第32页 |
2.构图饱满、均衡对称 | 第32-33页 |
3.线条粗犷、挺拔劲健 | 第33页 |
4.设色大胆、红火热烈 | 第33-34页 |
5.造型夸张、取舍得当 | 第34-35页 |
6.寓意吉祥、图文并茂 | 第35页 |
(二) 风格的创新 | 第35-40页 |
1.表现手法的创新 | 第35-37页 |
2.构成形式的创新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武强年画创意衍生品的开发及设计图例 | 第40-46页 |
一、 创意先行——礼品型 | 第40-41页 |
(一) 传统型 | 第40页 |
(二) 创意型 | 第40-41页 |
二、 面向大众——普及型 | 第41-42页 |
(一) 旅游纪念品类 | 第41页 |
(二) 文化用品类 | 第41-42页 |
(三) 娱乐生活类 | 第42页 |
三、 设计方案图例 | 第42-43页 |
附图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注释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一、 著作类 | 第49页 |
二、 期刊及学位论文类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一、 论文类 | 第52-53页 |
附录B (武强年画发展现状的问卷调查)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