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一) 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第12页 |
(二) 大众休闲体育的需要 | 第12页 |
(三)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需要 | 第12-13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一) 胶州秧歌起源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胶州秧歌演变的研究 | 第14页 |
(三) 胶州秧歌表演风格的研究 | 第14-15页 |
(四) 胶州秧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 | 第15页 |
(五) 胶州秧歌教学的研究 | 第15-16页 |
(六) 胶州秧歌本体特征的研究 | 第16页 |
三、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创新 | 第17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7页 |
六、调查社区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胶州秧歌的文化历史发展 | 第18-26页 |
一、清初胶州秧歌的形成(清初—1864年) | 第19-21页 |
二、晚清至民初胶州秧歌的变革(1864年—1920年) | 第21-22页 |
三、“新文化运动”带来胶州秧歌的兴盛(1920年—1938年) | 第22-23页 |
四、战乱带来胶州秧歌的衰落(1938年—1948年) | 第23页 |
五、新中国成立与胶州秧歌的复兴(1949年—1966年) | 第23-24页 |
六、文革与胶州秧歌的再度衰落(1966年—1978年) | 第24页 |
七、改革开放后胶州秧歌的发展与困境(1978年—2005年) | 第24-25页 |
八、“申遗”与胶州秧歌的保护与发展(2006年至今)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 | 第26-35页 |
一、胶州秧歌角色特征 | 第26-30页 |
(一) 翠花 | 第27页 |
(二) 扇女 | 第27-28页 |
(三) 小嫚 | 第28页 |
(四) 棒槌 | 第28-29页 |
(五) 鼓子 | 第29-30页 |
二、胶州秧歌动律特征 | 第30-33页 |
(一) 胶州秧歌动律形成条件 | 第31页 |
(二) 胶州秧歌动律特点 | 第31-33页 |
三、胶州秧歌剧本与音乐特征 | 第33-34页 |
(一) 胶州秧歌剧本特征 | 第33页 |
(二) 胶州秧歌音乐特征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胶州秧歌的文化特性与文化功能 | 第35-41页 |
一、胶州秧歌的文化特性 | 第35-37页 |
(一) 民俗性 | 第35-36页 |
(二) 传承性 | 第36-37页 |
(三) 观赏性 | 第37页 |
二、胶州秧歌的文化功能 | 第37-41页 |
(一) 娱乐功能 | 第37-38页 |
(二) 交际功能 | 第38页 |
(三) 社会功能 | 第38-39页 |
(四) 健身功能 | 第39-40页 |
(五) 教育功能 | 第40页 |
(六) 审美功能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页 |
第五章 胶州秧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 | 第41-49页 |
一、时代背景下胶州秧歌的保护与发展 | 第41-44页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胶州秧歌 | 第41-43页 |
(二) 全民健身与休闲社会背景下的胶州秧歌 | 第43页 |
(三)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胶州秧歌 | 第43-44页 |
二、当下胶州秧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一) 传统胶州秧歌的普及率低 | 第45页 |
(二) 绝活失传 | 第45-46页 |
(三) 民间秧歌剧团运转困难 | 第46-47页 |
三、胶州秧歌文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47-49页 |
(一) 加大宣传力度 | 第47页 |
(二) 建立有效的运营模式 | 第47-48页 |
(三) 加强秧歌队伍建设 | 第48-49页 |
(四) 增强创新以促其发展 | 第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75页 |
附录一 | 第54-66页 |
附录二:部分访谈录音稿二则 | 第66-68页 |
附录三:胶州秧歌师承谱系 | 第68-70页 |
附录四:秧歌队组成人员表 | 第70-71页 |
附录五:参加第一、二届中国秧歌节的优秀秧歌队伍 | 第71-72页 |
附录六:现实生活中胶州秧歌角色 | 第72-73页 |
附录七:“文化惠民村村行”活动领导小组名单及区域 | 第73-74页 |
附录八:胶州秧歌部分碟片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