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电动教练车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的基本结构及第一轮样车试验结果分析 | 第17-32页 |
·纯电动汽车概述 | 第17-20页 |
·纯电动汽车的特点 | 第17页 |
·纯电动汽车的结构 | 第17-18页 |
·纯电动汽车的布置形式 | 第18-20页 |
·纯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 第20页 |
·纯电动汽车发展的不利因素 | 第20页 |
·电机类型与驱动系统简介 | 第20-24页 |
·驱动电机的分类及控制 | 第20-22页 |
·蓄电池的分类及其特性 | 第22-24页 |
·第一轮样车试验结果 | 第24-26页 |
·电动教练车动力性能要求 | 第24页 |
·第一轮样车动力系统匹配设计参数 | 第24页 |
·第一轮样车综合性能试验结果 | 第24-26页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26-32页 |
·电池对续驶里程的影响 | 第26-29页 |
·电机对续驶里程的影响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电动教练车动力系统优化设计 | 第32-47页 |
·动力系统优化设计方案 | 第32页 |
·动力性能要求 | 第32页 |
·电机参数的优化匹配 | 第32-37页 |
·电机类型 | 第32-33页 |
·电机功率的确定 | 第33-35页 |
·电机扭矩的确定 | 第35页 |
·电机转速的确定 | 第35-36页 |
·电机电压的确定 | 第36页 |
·电机冷却方式的确定 | 第36-37页 |
·动力蓄电池参数的优化匹配 | 第37-39页 |
·动力蓄电池电压的确定 | 第37-38页 |
·动力蓄电池总能量的确定 | 第38页 |
·动力蓄电池容量的确定 | 第38页 |
·动力蓄电池数目的确定 | 第38-39页 |
·电机的连接改制套件设计 | 第39-43页 |
·电机与变速箱的连接 | 第39-40页 |
·电机与飞轮连接轴的设计 | 第40-41页 |
·连接轴轴套的设计 | 第41页 |
·电机与飞轮壳连接板的设计 | 第41页 |
·电机支撑架的设计 | 第41-43页 |
·电机冷却系统设计 | 第43页 |
·电动教练车其他部件的改进 | 第43-45页 |
·电动教练车动力系统总体布置设计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电动教练车动力性能仿真分析 | 第47-56页 |
·仿真软件 ADVISOR | 第47-48页 |
·电动教练车仿真模型建立 | 第48-50页 |
·电动教练车整车系统仿真模型 | 第48页 |
·电动教练车车辆仿真模型 | 第48-49页 |
·电动教练车电机驱动系统仿真模型 | 第49-50页 |
·电动教练车蓄电池仿真模型 | 第50页 |
·电动教练车动力性能仿真 | 第50-54页 |
·电动教练车整车参数输入 | 第50-51页 |
·电动教练车仿真测试工况的建立 | 第51-52页 |
·仿真结果 | 第52-54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总结 | 第56页 |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