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第一章 晚清文化思潮概述 | 第11-19页 |
第一节 晚清主流文化思潮 | 第11-14页 |
一、文化传统主义 | 第12-13页 |
二、文化调合主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晚清潜流文化思潮 | 第14-19页 |
一、晚清佛学文化思潮 | 第14-15页 |
二、晚清妇女解放思潮 | 第15-16页 |
三、晚明言情思潮在晚清上海的畸形变体——“《红楼梦》文化热” | 第16-17页 |
四、晚清其他潜流文化思潮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晚清佛学思潮引导下的救世情怀 | 第19-27页 |
第一节 吴趼人与佛学两度结缘 | 第19-21页 |
一、童年、少年在佛山——民间佛学 | 第19-20页 |
二、青年、中年在上海——应用佛学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创作中的救世意识 | 第21-27页 |
一、浓郁的佛家思想 | 第21-24页 |
二、佛学与伦理的组合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晚清妇女解放思潮催生下的伦理主题 | 第27-39页 |
第一节 吴趼人对晚清妇女解放思潮的区别对待 | 第27-32页 |
一、区别对待的表现 | 第27-29页 |
二、区别对待的原因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创作中的伦理指向及其所隐含的文化焦虑 | 第32-39页 |
一、创作中的伦理指向 | 第32-35页 |
二、伦理主题所隐含的文化焦虑 | 第35-39页 |
第四章 晚清“《红楼梦》文化热”影响下的情与理的纠葛 | 第39-49页 |
第一节 吴趼人对晚清“《红楼梦》文化热”的批判 | 第39-43页 |
一、从晚明言情思潮到“《红楼梦》文化热” | 第39-41页 |
二、吴趼人的批判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创作中情与理的复杂表现及原因 | 第43-49页 |
一、创作中情与理的复杂表现 | 第43-46页 |
二、情与理纠葛的原因 | 第46-49页 |
第五章 吴趼人的文化选择及其写情小说的特点和意义 | 第49-55页 |
第一节 吴趼人文化选择的原因 | 第49-52页 |
一、民间士人的身份 | 第49-51页 |
二、选择的必然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吴趼人写情小说的特点及意义 | 第52-55页 |
一、创作思维的特点 | 第52-53页 |
二、吴趼人写情小说创作的意义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