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20页 |
·甘蔗资源概述 | 第10-11页 |
·甘蔗祖亲种 | 第10页 |
·甘蔗栽培品种 | 第10-11页 |
·基因芯片技术概述 | 第11-16页 |
·基因芯片技术原理 | 第12页 |
·基因芯片技术流程 | 第12-13页 |
·数据分析概述 | 第13-14页 |
·基因芯片的应用 | 第14-15页 |
·基因芯片技术的问题 | 第15-16页 |
·基因芯片在甘蔗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甘蔗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第16页 |
·甘蔗对病害胁迫的响应 | 第16页 |
·差异表达检测及基因的鉴定 | 第16-17页 |
·MIRNA的鉴定 | 第17页 |
·高通量技术概述 | 第17-18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0-23页 |
·实验材料、试剂、仪器 | 第20页 |
·材料 | 第20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20页 |
·基因芯片 | 第20页 |
·高通量 | 第20页 |
·试验方法 | 第20-23页 |
·基因芯片实验步骤 | 第20-21页 |
·高通量实验步骤 | 第21-23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23-45页 |
·基因芯片所得基因数量分析 | 第23-33页 |
·芯片扫描图与散点图 | 第23-24页 |
·野生种和热带种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分析 | 第24-29页 |
·栽培品种中野生种血缘特异表达基因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29-33页 |
·栽培品种中的野生种特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第33-42页 |
·某个生长期栽培品种中表达的野生种特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 第33-39页 |
·二个生长期栽培品种中均表达的野生种特异表达基因 | 第39-40页 |
·三个生长期栽培品种中均表达的野生种特异表达基因 | 第40-41页 |
·四个生长期栽培品种中表达的野生种特异表达基因 | 第41-42页 |
·高通量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差异基因筛选 | 第42-43页 |
·GO分析结果 | 第43页 |
·KEGG通路分析 | 第43-45页 |
4 讨论 | 第45-49页 |
·栽培品种中野生种特异表达基因的归类 | 第45-47页 |
·热带种基因、成熟期野生种特异表达基因在栽培品种中数量少的原因 | 第47页 |
·基因芯片与高通量技术特点比较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附表 | 第58-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