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前言 | 第7-9页 |
|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接应二传的定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对接应二传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有关接应二传身体条件的研究 | 第10-11页 |
| ·有关接应二传进攻的研究 | 第11-12页 |
| ·有关接应二传作用的研究 | 第12-13页 |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 ·录像观察统计法 | 第13页 |
| ·数理统计法 | 第13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3-14页 |
|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14-24页 |
|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对手接应二传队员非技术指标比较分析 | 第14-16页 |
| ·接应二传队员年龄特征比较 | 第14-15页 |
| ·接应二传队员身高特征比较 | 第15页 |
| ·接应二传队员体重特征比较 | 第15-16页 |
| ·接应二传队员克托莱指数特征比较 | 第16页 |
| ·接应二传队员扣球高度和拦网高度特征比较 | 第16页 |
| ·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女排与对手接应二传队员技术运用效果的比较分析 | 第16-23页 |
| ·发球技术运用效果 | 第16-17页 |
| ·接发球技术运用效果 | 第17-19页 |
| ·组织传球技术运用效果 | 第19页 |
| ·扣球技术的运用效果 | 第19-20页 |
| ·栏网的运用效果 | 第20-21页 |
| ·防守技术的运用效果 | 第21-23页 |
| ·中国女排接应的优势与不足 | 第23-24页 |
| ·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优势 | 第23页 |
| ·中国女排接应二传的不足 | 第23-24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24-28页 |
| ·结论 | 第24-25页 |
| ·中国女排的接应二传总体水平下降,传统优势打法越来越不明显 | 第24页 |
| ·非技术因素与世界优秀接应各有所长,无明显差距 | 第24页 |
| ·发球方面主力接应差,替补接应好 | 第24页 |
| ·接发球能力较强 | 第24-25页 |
| ·组织传球优于其他接应 | 第25页 |
| ·强攻能力与世界顶尖接应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 第25页 |
| ·拦网实力差距明显 | 第25页 |
| ·防守实力突出 | 第25页 |
| ·建议 | 第25-28页 |
| ·选择合适的主帅,保持执教团队的稳定性 | 第25页 |
| ·提高接应队员的进攻能力和拦网能力 | 第25-26页 |
| ·科学训练,学习国外优秀联赛体制 | 第26页 |
| ·重视后备人才培养 | 第26页 |
| ·要突出特点同时坚持创新与发展 | 第26-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附录 | 第30-31页 |
| 致谢 | 第31-3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3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