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果肉化学成分及镇静催眠活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酸枣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 ·酸枣仁的化学成分 | 第11-15页 |
| ·三萜类化合物 | 第11-13页 |
| ·黄酮类化合物 | 第13-14页 |
| ·脂肪酸类化合物 | 第14页 |
| ·甾体化合物 | 第14-15页 |
| ·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15页 |
| ·酸枣果肉的主要化学成分 | 第15-16页 |
| ·三萜类化合物 | 第15-16页 |
| ·油脂类 | 第16页 |
| ·酸枣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6页 |
| ·酸枣仁的药理作用 | 第16-18页 |
| ·镇静催眠作用 | 第16-17页 |
| ·抗焦虑及抑郁 | 第17页 |
| ·抗氧化抗衰老 | 第17-18页 |
| ·其他作用 | 第18页 |
| ·毒性研究 | 第18页 |
| ·酸枣果肉的营养及生物活性 | 第18-19页 |
| ·酸枣果肉的营养价值 | 第18页 |
| ·酸枣果肉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8-19页 |
| ·酸枣叶的生物活性 | 第19页 |
| ·酸枣根的生物活性 | 第19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2 酸枣果肉化学成分分离 | 第20-30页 |
| ·材料 | 第2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20页 |
| ·植物来源与鉴定 | 第20页 |
| ·提取与分离 | 第20-24页 |
| ·化合物的波谱解析及实验数据 | 第24-28页 |
| ·化合物1 | 第24页 |
| ·化合物2 | 第24-25页 |
| ·化合物3 | 第25-26页 |
| ·化合物4 | 第26-27页 |
| ·化合物9 | 第27页 |
| ·化合物10 | 第27-28页 |
| ·化合物12 | 第28页 |
| ·讨论 | 第28-30页 |
| 3 酸枣果肉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的含量分析 | 第30-45页 |
| ·仪器与试药 | 第30-31页 |
|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 ·试剂 | 第30-31页 |
| ·供试样品来源与鉴定 | 第31页 |
| ·方法与结果 | 第31-44页 |
|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31页 |
| ·HPLC方法的建立 | 第31页 |
| ·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31页 |
| ·标准曲线 | 第31-34页 |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4页 |
|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4页 |
| ·提取溶剂的选择 | 第34-36页 |
| ·提取时间的选择 | 第36-37页 |
| ·方法学考察 | 第37-39页 |
| ·不同产地酸枣果肉中三萜成分的含量比较 | 第39-44页 |
| ·讨论 | 第44-45页 |
| 4 酸枣果肉药效学研究 | 第45-52页 |
| ·材料 | 第45-46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45-46页 |
| ·实验动物 | 第46页 |
| ·主要仪器 | 第46页 |
| ·方法与结果 | 第46-50页 |
| ·酸枣果肉提取物的制备 | 第46页 |
| ·对自主活动的影响 | 第46-47页 |
| ·对戊巴比妥钠催眠作用的影响 | 第47-49页 |
| ·口服给予酸枣果肉后小鼠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 | 第49-50页 |
|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 ·讨论 | 第50-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5 神经递质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52-62页 |
| ·材料 | 第52-53页 |
| ·药品和试剂 | 第52-53页 |
| ·仪器 | 第53页 |
| ·动物 | 第53页 |
| ·方法 | 第53-55页 |
| ·色谱条件 | 第53页 |
| ·质谱条件 | 第53-54页 |
|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 第54页 |
| ·脑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54页 |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54页 |
| ·动物验证试验 | 第54-55页 |
| ·数据处理 | 第55页 |
| ·方法学验证 | 第55页 |
| ·精密度 | 第55页 |
| ·准确度 | 第55页 |
| ·稳定性 | 第55页 |
| ·最低检测限 | 第55页 |
| ·结果 | 第55-60页 |
| ·神经递质LC-MS/MS检测方法 | 第55-58页 |
| ·线性及最低检测限 | 第58页 |
| ·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58-59页 |
| ·稳定性 | 第59页 |
| ·动物验证实验 | 第59-60页 |
| ·讨论 | 第60-61页 |
| ·LC-MS/MS检测条件的确定 | 第60页 |
| ·样品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2页 |
| 6 结论 | 第62-64页 |
| 7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附图 | 第70-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