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3页 |
引言 | 第13-20页 |
一、选题的意义及陈代文学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14页 |
二、陈代文学研究现状概述 | 第14-17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第一章 梁代文学对陈代文学的影响 | 第20-48页 |
第一节 陈代文人在梁代的生活经历与社会活动 | 第20-26页 |
第二节 萧纲文学创作倾向对陈代文学的影响 | 第26-37页 |
一、真实情感的表露 | 第26-30页 |
二、细腻刻画的手法 | 第30-33页 |
三、平易自然的风格 | 第33-37页 |
第三节 梁末陈初文人遭际与分流 | 第37-48页 |
一、梁末入北齐的南方文人 | 第37-39页 |
二、梁末入西魏(北周)的南方文人 | 第39-42页 |
三、因战争而去世的南方文人 | 第42-45页 |
四、流寓岭表,逃归乡间的文人 | 第45-48页 |
第二章 陈代文学与佛教文化 | 第48-81页 |
第一节 陈代佛教文化氛围 | 第48-55页 |
一、陈代帝王对佛教的推崇与利用 | 第48-50页 |
二、陈代文人的佛教信仰与僧侣交往 | 第50-55页 |
第二节 陈代佛教的典型特征 | 第55-68页 |
一、陈代对梁代三教融合的继承 | 第55-59页 |
二、从成实论到般若三论的复兴 | 第59-64页 |
三、天台宗在陈代的创立 | 第64-68页 |
第三节 陈代佛教文学创作 | 第68-81页 |
一、陈代文人的佛教心态 | 第68-71页 |
二、陈代佛理诗 | 第71-77页 |
三、陈代佛理文 | 第77-81页 |
第三章 陈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创作 | 第81-144页 |
第一节 陈代文学的发展情况 | 第81-92页 |
一、陈代前期文学发展情况 | 第81-83页 |
二、陈代后期文学发展情况 | 第83-92页 |
第二节 陈代诗歌的创作内容与模式 | 第92-122页 |
一、陈代“赋得”诗 | 第92-104页 |
二、陈代宫体诗 | 第104-114页 |
三、陈代边塞诗 | 第114-122页 |
第三节 陈代文的创作内容 | 第122-144页 |
一、陈代赋 | 第123-132页 |
二、陈代书牍文及其他 | 第132-144页 |
第四章 陈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创作局限 | 第144-181页 |
第一节 陈代诗歌的炼字和炼句 | 第144-149页 |
第二节 陈代诗歌的格律 | 第149-157页 |
第三节 陈代诗歌的字数和句数 | 第157-164页 |
一、五言八句式 | 第157-163页 |
二、七言诗 | 第163-164页 |
第四节 陈代诗歌的用典 | 第164-170页 |
第五节 陈代诗歌的对偶 | 第170-176页 |
第六节 陈代诗歌的局限 | 第176-181页 |
一、内容视野的限制 | 第176-177页 |
二、表现手法的趋同 | 第177-179页 |
三、原因探析 | 第179-181页 |
第五章 陈代代表性诗人独特的创作艺术 | 第181-224页 |
第一节 “春花始开,色鲜贵纵”的陈叔宝诗 | 第181-188页 |
一、女性美 | 第181-183页 |
二、景色美 | 第183-185页 |
三、盛会美 | 第185-188页 |
第二节 “体用兼优,神采融彻”的阴铿诗 | 第188-197页 |
一、自然景物的清新描绘 | 第189-192页 |
二、江河与舟船意象运用 | 第192-194页 |
三、独具特色的结尾表现 | 第194-197页 |
第三节 “风华老练,走马花间”的徐陵诗 | 第197-206页 |
一、遒劲壮阔的气势 | 第198-200页 |
二、内敛平和的情境 | 第200-202页 |
三、清丽明朗的吟咏 | 第202-206页 |
第四节 “聊以珠玑,剪裁铺缀”的张正见诗 | 第206-213页 |
一、铺张华丽的藻饰 | 第207-209页 |
二、清净雅致的意境 | 第209-211页 |
三、自然意象的繁复 | 第211-213页 |
第五节 “梧桐秋月,自饶凉气”的江总诗 | 第213-224页 |
一、秾丽浮靡中的悲怨 | 第214-217页 |
二、幽静凄冷中的悲思 | 第217-220页 |
三、萧瑟苍凉中的悲忧 | 第220-224页 |
第六章 陈代文学思想倾向 | 第224-251页 |
第一节 《玉台新咏》与陈代文学思想 | 第224-233页 |
一、关于《玉台新咏》的讨论 | 第224-231页 |
二、《玉台新咏》与陈代文学创作 | 第231-233页 |
第二节 从辞采华美到“披文相质”——以徐陵文学思想为例 | 第233-239页 |
一、徐陵早期文学思想以辞采华美为代表 | 第233-235页 |
二、徐陵后期“披文相质”文学思想的提出 | 第235-239页 |
第三节 陈代文学的时间意识和悲剧意识 | 第239-251页 |
一、陈代文学中的时间意识 | 第239-243页 |
二、陈代文学中的悲剧意识 | 第243-251页 |
第七章 陈代文学与北朝文学的交流影响 | 第251-280页 |
第一节 陈代与北齐、北周的交流情况 | 第251-256页 |
第二节 陈代与北齐、北周交流的文学表现 | 第256-263页 |
一、出使异国复杂心情的表现 | 第256-258页 |
二、友谊深厚惺惺相惜的表现 | 第258-261页 |
三、文学作品交流赞美的表现 | 第261-263页 |
第三节 南朝文学(梁末及陈)对北朝文学(北齐、北周)的影响 | 第263-271页 |
第四节 北朝文学(北齐、北周)对南朝文学(陈)的影响 | 第271-280页 |
第八章 陈代文学杂考 | 第280-295页 |
第一节 相关诗歌作者考 | 第280-283页 |
一、《答林法师诗》 | 第280页 |
二、《征虏亭送新安王应令诗》 | 第280-282页 |
三、《秋日别庾正员诗》 | 第282-283页 |
第二节 沈炯生平考释 | 第283-287页 |
一、沈炯的生卒年及初仕时间 | 第283-284页 |
二、沈炯为尚书左户侍郎时间 | 第284页 |
三、沈炯在侯景乱中 | 第284-286页 |
四、沈炯在梁及西魏时间 | 第286-287页 |
第三节 相关诗歌写作缘由略考 | 第287-295页 |
一、《别毛永嘉诗》的写作缘由 | 第287-289页 |
二、《诒子孔中丞奂诗》的写作缘由 | 第289-291页 |
三、《赠北使诗》的写作缘由 | 第291-295页 |
结语 | 第295-298页 |
参考文献 | 第298-303页 |
附录:陈代文学编年 | 第303-317页 |
致谢 | 第317-31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