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 ·选题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国内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本文的结构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 ·本文结构 | 第12-13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 第2章 “过劳死”的法律性质 | 第14-20页 |
| ·“过劳死”的定义和构成要件 | 第14-17页 |
| ·“过劳死”的定义 | 第14页 |
| ·“过劳死”的构成要件 | 第14-17页 |
| ·我国学者对“过劳死”的性质的主要学说 | 第17-18页 |
| ·职业病说 | 第17页 |
| ·工伤说 | 第17-18页 |
| ·侵权说 | 第18页 |
| ·本文的观点 | 第18-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第3章 “过劳死”的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模式 | 第20-30页 |
| ·对“过劳死”损害赔偿的两种救济方式的比较 | 第20-21页 |
| ·损害赔偿标准和范围不同 | 第20页 |
| ·目的和功能不同 | 第20-21页 |
| ·归责原则不同 | 第21页 |
| ·举证责任不同 | 第21页 |
| ·对“过劳死”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模式 | 第21-23页 |
| ·选择模式 | 第21-22页 |
| ·替代模式 | 第22页 |
| ·兼得模式 | 第22-23页 |
| ·补充模式 | 第23页 |
| ·本文观点 | 第23-25页 |
| ·替代模式的配套措施 | 第25-29页 |
| ·完善“过劳死”的举证责任机制,建立“过劳”风险评定标准 | 第25-27页 |
| ·结合行政处罚,弥补替代模式的不足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4章 “过劳死”的认定 | 第30-34页 |
| ·劳动关系的确认 | 第30页 |
| ·劳动者的“过劳死”与用人单位具有因果关系 | 第30-32页 |
| ·工作时间的界定 | 第30-31页 |
| ·工作场所的界定 | 第31页 |
| ·工作原因的界定 | 第31-32页 |
| ·本文观点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 第5章 “过劳死”与损害赔偿标准 | 第34-39页 |
| ·“过劳死”的损害结果 | 第34-35页 |
| ·精神障碍 | 第34页 |
| ·人身伤害 | 第34-35页 |
| ·死亡 | 第35页 |
| ·造成精神障碍的“过劳死”的赔偿标准 | 第35-36页 |
| ·导致人身伤害的“过劳死”的赔偿标准 | 第36-37页 |
| ·导致死亡结果的“过劳死”的赔偿标准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3-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