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引言 | 第12-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相关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30页 |
·关于调酒师的早期心理学研究 | 第17-21页 |
·关于调酒师的认知心理学取向研究 | 第21-23页 |
·近期兴起的关于调酒师职业新的社会功能的研究 | 第23-28页 |
·关于调酒师非正式心理援助功能的研究 | 第23-25页 |
·关于调酒师对饮酒过度问题介入功能的研究 | 第25-28页 |
·对于以往研究的小结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28-30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0-37页 |
·理论基础 | 第30-33页 |
·扎根理论回顾 | 第31-32页 |
·扎根理论编码技术 | 第32-33页 |
·研究样本 | 第33-34页 |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34-37页 |
·访谈提纲 | 第34-35页 |
·知情同意 | 第35-36页 |
·访谈过程 | 第36页 |
·数据转录与分析 | 第36-37页 |
4 研究一:个案逐行编码研究 | 第37-80页 |
·研究目的 | 第37页 |
·个案选取 | 第37-38页 |
·编码过程及分析 | 第38-77页 |
·基本资料收集 | 第39-41页 |
·关于交流习惯 | 第41-43页 |
·前交流阶段 | 第43-47页 |
·交流初期 | 第47-50页 |
·主要交流阶段 | 第50-59页 |
·关于介入客人私人领域的交流 | 第59-66页 |
·关于客人醉酒之后的应对 | 第66-71页 |
·职业人际交流的补充提问 | 第71-74页 |
·节点以及编码汇总 | 第74-77页 |
·个案逐行编码结果 | 第77-80页 |
·个人因素 | 第78-79页 |
·交流过程 | 第79-80页 |
5 研究二:多案例编码研究 | 第80-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80页 |
·研究方法 | 第80页 |
·多案例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80-105页 |
·调酒师职业中心特质 | 第80-87页 |
·开放性 | 第81-84页 |
·谨慎性 | 第84-85页 |
·危险阈 | 第85-87页 |
·职业角色整合和匹配 | 第87-105页 |
·人格与职业角色的整合和匹配 | 第89-93页 |
·能力与职业角色的整合和匹配 | 第93-100页 |
·需要与职业角色的整合和匹配 | 第100-105页 |
·调酒师职业人际交流心理因素模型总括 | 第105-109页 |
·调酒师职业人际交流心理因素的中心维度 | 第105-106页 |
·调酒师职业中心特质的来源——职业角色整合和匹配 | 第106-109页 |
·多案例编码研究与个案逐行编码研究之比较 | 第109-110页 |
·对概念内涵的修正和补充 | 第109-110页 |
·对模型结构的修正和补充 | 第110页 |
·对个人因素模型验证的假想 | 第110-112页 |
6 研究三:基于现象的交流过程研究 | 第112-13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12-113页 |
·研究过程和结果 | 第113-127页 |
·调酒师职业新的社会功能重提 | 第113页 |
·对于现象的分类与维度的整合 | 第113-122页 |
·无害现象与非正式心理援助 | 第114-117页 |
·危险现象与对饮酒过度的介入 | 第117-119页 |
·对现象维度的整合 | 第119-120页 |
·干扰现象 | 第120-122页 |
·对于具体交流策略的研究 | 第122-127页 |
·积极策略 | 第123-126页 |
·消极策略 | 第126-127页 |
·“英雄救美”——一例游走在“危险阈”灰色地带的案例分析 | 第127-129页 |
·基于现象的研究结果总括 | 第129-131页 |
7 讨论 | 第131-136页 |
·研究的信度 | 第131-133页 |
·研究的效度 | 第133-134页 |
·内部效度 | 第133页 |
·外部效度 | 第133-134页 |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8 结论 | 第136-138页 |
附录:被访者访谈原文 | 第138-212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218页 |
后记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