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羌塘冈塘错岩体中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 第10-12页 |
|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2-14页 |
| ·地质矿产调查研究 | 第12页 |
| ·地球物理、油气等方面研究历史及研究程度 | 第12-14页 |
| ·花岗岩中暗色微粒包体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4-15页 |
| ·选题依据与背景 | 第15-16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页 |
|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17页 |
|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工作 | 第17-19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8页 |
| ·地层 | 第19-24页 |
| ·下古生界-泥盆系 | 第20页 |
| ·上古生界 | 第20-22页 |
| ·中生界 | 第22页 |
| ·新生界 | 第22-24页 |
| ·岩浆岩 | 第24-25页 |
| ·侵入岩 | 第24-25页 |
| ·火山岩 | 第25页 |
| ·变质岩 | 第25-26页 |
| ·区域构造格架 | 第26-28页 |
| 3 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及寄主花岗岩的特征 | 第28-30页 |
| ·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及岩体的野外形态 | 第28页 |
| ·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包体及岩体的微观特征 | 第28-30页 |
| 4. 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岩浆混合成因的证据 | 第30-64页 |
| ·岩浆混合的岩相学证据 | 第31-33页 |
| ·岩浆混合的地球化学方面的证据 | 第33-51页 |
| ·主要元素方面的证据 | 第34-43页 |
| ·稀土元素方面的证据 | 第43-44页 |
| ·微量元素方面的证据 | 第44-51页 |
| ·岩浆混合的年代学证据 | 第51-57页 |
| ·岩浆混合的同位素证据 | 第57-64页 |
| 5. 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的形成环境及其地质意义 | 第64-78页 |
| ·利用主量元素判别其形成环境 | 第64-69页 |
| ·利用微量元素判别形成环境 | 第69-71页 |
| ·大地构造背景的探讨 | 第71-76页 |
| ·暗色微粒闪长质包体的地质意义 | 第76-78页 |
| 6. 结论 | 第78-80页 |
| ·主要认识 | 第78-79页 |
| ·存在问题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 附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