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监察、监督论文

网络反腐制度化探析--以杨达才案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目录第7-10页
1 绪论第10-16页
   ·选题价值第10-11页
     ·选题背景第10页
     ·理论与现实意义第10-11页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1-13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研究思路第13-15页
     ·理论工具第13-14页
     ·研究方法第14页
     ·研究内容第14-15页
   ·网络反腐相关概念第15-16页
     ·网络反腐的涵义第15页
     ·网络反腐的主要特征第15-16页
2 对杨达才事件案例描述第16-23页
   ·事件回顾第16页
   ·事件产生背景第16-17页
     ·经济基础第16-17页
     ·技术基础第17页
   ·事件特点第17-19页
     ·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第17页
     ·表达意见的真实性第17-18页
     ·反腐成本的低廉性第18页
     ·社会影响的广泛性第18页
     ·传播速度的快捷性第18-19页
     ·网络民意的互动性第19页
   ·事件行进路径第19-23页
     ·发端期第19-20页
     ·发展期第20页
     ·缓冲期第20-21页
     ·激化期第21页
     ·消散期第21-23页
3 杨达才事件案例分析第23-30页
   ·网络反腐的制度需求分析第23-27页
     ·网络反腐制度的内在需求分析第23-25页
     ·网络反腐制度的外在需求分析第25-27页
   ·网络反腐的制度供给分析第27-28页
     ·强制性制度供给模式第27-28页
     ·诱致性制度供给模式第28页
   ·网络反腐制度的非均衡性分析第28-30页
4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困境第30-38页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道德困境第30-33页
     ·网络暴力的涵义第30-31页
     ·网络暴力的危害第31-33页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组织困境第33-34页
     ·抽样式反腐形成偶发性监督第33-34页
     ·网络反腐缺乏监督强制力第34页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法律困境第34-36页
     ·网络反腐主体缺乏合法性第34-35页
     ·网络反腐法律实体问题界定模糊第35页
     ·网络反腐法律程序问题界定模糊第35-36页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技术困境第36-38页
     ·缺乏有效的投诉举报平台第37页
     ·信息甄别技术落后第37页
     ·覆盖人群范围有限第37-38页
5 网络反腐制度化对策第38-47页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道德实现途径第38-39页
     ·培养官员执网能力第38-39页
     ·加强网民道德教育第39页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组织实现途径第39-44页
     ·政府信息公开第40-41页
     ·公职人员个人财产及重大事项实行申报及信息公开制度第41-43页
     ·网络监督信息快速反应机制第43-44页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法律实现途径第44-45页
     ·明确网络反腐主体合法性第44页
     ·厘清网络反腐的法律实体问题第44-45页
     ·规范网络反腐的法律程序问题第45页
   ·网络反腐制度化的技术实现途径第45-47页
     ·逐步完善网络投诉举报平台第45-46页
     ·增强网络反腐技术支持第46页
     ·整合网络资源服务网络反腐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个人简历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前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下一篇:许昌市地税系统绩效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