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据通信优化的并行程序执行模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表格 | 第14-15页 |
插图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7页 |
·并行计算与并行算法 | 第17-19页 |
·并行计算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并行算法基本概念 | 第19页 |
·传统并行计算模型 | 第19-26页 |
·PRAM模型 | 第21-22页 |
·APRAM模型 | 第22-23页 |
·BSP模型 | 第23-24页 |
·LogP模型 | 第24-25页 |
·NHBL模型 | 第25页 |
·考虑存储访问的模型 | 第25-26页 |
·分层并行计算模型 | 第26-31页 |
·并行算法设计模型 | 第28页 |
·并行程序设计模型 | 第28-30页 |
·并行程序执行模型 | 第30-31页 |
·机群中的数据传输优化 | 第31-33页 |
·机群基本概念 | 第31-32页 |
·数据通信传输 | 第32-33页 |
·本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33-37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35-37页 |
第二章 面向数据通信优化的并行程序执行模型 | 第37-51页 |
·MPICH2点对点通信实现机理研究 | 第37-44页 |
·MPICH2简介 | 第37页 |
·MPI实现机理研究 | 第37-39页 |
·MPI_Init实现 | 第39-40页 |
·MPI_Send实现 | 第40-43页 |
·MPI_Recv实现 | 第43-44页 |
·面向数据通信优化的并行程序执行模型 | 第44-50页 |
·并行程序的计算时间组成 | 第44-45页 |
·并行计算程序数据通信过程 | 第45-48页 |
·数据通信执行模型 | 第48-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数据准备过程优化的执行模型研究 | 第51-69页 |
·引言 | 第51页 |
·应用背景 | 第51-53页 |
·物理背景 | 第51-52页 |
·数学描述 | 第52-53页 |
·传统算法 | 第53-55页 |
·新三维FFT并行算法 | 第55-61页 |
·算法介绍 | 第55-56页 |
·应用实例 | 第56-61页 |
·执行模型分析 | 第61-64页 |
·实现细节 | 第61-63页 |
·执行模型 | 第63-64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第四章 通信准备过程优化的执行模型研究 | 第69-91页 |
·引言 | 第69页 |
·应用背景 | 第69-71页 |
·相关工作 | 第71-73页 |
·基于软件的工作 | 第71-72页 |
·基于硬件的工作 | 第72-73页 |
·常用方法介绍及执行模型分析 | 第73-78页 |
·程序执行模型设定 | 第73-75页 |
·Direct Send方法 | 第75-76页 |
·Binary Swap方法 | 第76-78页 |
·流水线方法及执行模型分析 | 第78-87页 |
·基于Direct Send的流水线方法 | 第79-81页 |
·基于Binary Swap的流水线方法 | 第81-83页 |
·混合划分流水线方法 | 第83-86页 |
·流水线方法程序执行模型总结 | 第86-8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7-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五章 数据传输过程优化的执行模型研究 | 第91-107页 |
·引言 | 第91页 |
·应用背景 | 第91-92页 |
·相关工作 | 第92-94页 |
·动态进程映射 | 第94-96页 |
·方法介绍 | 第94-96页 |
·程序执行模型 | 第96页 |
·通信速度不一致 | 第96-98页 |
·实现方法 | 第96-98页 |
·执行模型分析 | 第98页 |
·通信负载不一致 | 第98-100页 |
·进程映射实现方法 | 第98-99页 |
·执行模型分析 | 第99-10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3页 |
·通信代价不一致 | 第101-102页 |
·网络负载不一致 | 第102-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1页 |
·本文总结 | 第107-109页 |
·工作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