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巴高速公路某路段暴雨水毁机理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公路水毁灾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滑坡稳定性研究的现状 | 第14-17页 |
·滑坡防治研究的现状 | 第17-18页 |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课题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拟采取的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水毁路段工程概况与地质条件 | 第22-37页 |
·工程概况与自然条件 | 第22-25页 |
·工程概况 | 第22页 |
·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 第22-24页 |
·气象及水文条件 | 第24-25页 |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31页 |
·地形地貌 | 第25-26页 |
·地层岩性 | 第26-28页 |
·地质构造 | 第28页 |
·地震 | 第28-29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1页 |
·工程岩土体的地质特征 | 第31-37页 |
·土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31-32页 |
·岩体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32-35页 |
·软弱夹层工程地质特征 | 第35页 |
·参数建议值的确定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公路水毁变形特征及分区 | 第37-54页 |
·水毁段变形特征及地质分析 | 第37-48页 |
·本路段地表水的汇流情况 | 第37页 |
·路基水毁特征及地质分析 | 第37-41页 |
·桥梁水毁特征及地质分析 | 第41-45页 |
·周边斜坡变形特征及地质分析 | 第45-48页 |
·公路水毁段分区 | 第48-54页 |
·Ⅰ区 | 第48-49页 |
·Ⅱ区 | 第49-50页 |
·Ⅲ区 | 第50-51页 |
·Ⅳ区 | 第51-52页 |
·Ⅴ区 | 第52-54页 |
第四章 水毁段典型变形机理研究 | 第54-60页 |
·暴雨型滑坡降雨入渗机理 | 第54-56页 |
·暴雨型滑坡的充分与必要条件 | 第56-57页 |
·暴雨型滑坡的充分条件 | 第56-57页 |
·暴雨型滑坡的必要条件 | 第57页 |
·松弛蠕滑—拉裂—扩张’滑坡模式 | 第57-58页 |
·开裂—滑面形成—饱和’滑坡模式 | 第58-59页 |
·暴雨型滑坡致灾机理 | 第59-60页 |
第五章 斜坡变形体稳定性分析 | 第60-74页 |
·斜坡体稳定性计算 | 第60-72页 |
·极限平衡法 | 第60-61页 |
·赤平极射投影 | 第61页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61页 |
·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61-63页 |
·计算方法及计算剖面的选取 | 第63-66页 |
·计算工况及稳定状态划分 | 第66-67页 |
·稳定性计算结果 | 第67-72页 |
·潜在滑面的剩余下滑推力计算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斜坡稳定性及变形的数值模拟 | 第74-82页 |
·Plaxis程序简介及基本原理 | 第74-75页 |
·Plaxis程序简介 | 第74页 |
·Plaxis基本原理 | 第74-75页 |
·本文模拟程序的思路 | 第75-82页 |
·斜坡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75页 |
·天然工况下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75-79页 |
·暴雨工况下模拟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第七章 整治工程建议 | 第82-84页 |
·水毁段斜坡整治的基本原则 | 第82页 |
·水毁路段斜坡的整治措施建议 | 第82-84页 |
·Ⅰ区 | 第82页 |
·Ⅱ区 | 第82-83页 |
·Ⅲ区 | 第83页 |
·Ⅳ区 | 第83页 |
·Ⅴ区 | 第83-84页 |
结论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