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尔迈2号治疗热毒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
英文缩略语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一 古代中医学家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第10-12页 |
(一) 对病名和症的认识 | 第10页 |
(二)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0-11页 |
(三) 对治疗的认识 | 第11-12页 |
二 现代中医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 | 第12-15页 |
(一) 对病名和症的认识 | 第12页 |
(二)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2页 |
(三) 辨证论治 | 第12-15页 |
1 脉络寒凝证 | 第13页 |
2 脉络血瘀证 | 第13页 |
3 脉络瘀热证 | 第13-14页 |
4 脉络热毒证 | 第14页 |
5 气血两虚证 | 第14-15页 |
(四) 其他疗法 | 第15页 |
三 现代医学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一) 病因及发病机理 | 第15-17页 |
(二) 临床表现 | 第17-18页 |
(三) 临床分期 | 第18页 |
(四) 辅助检查 | 第18-19页 |
(五) 诊断标准 | 第19页 |
(六) 防治 | 第19-22页 |
临床研究 | 第22-36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二) 诊断标准 | 第22-23页 |
(三) 纳入标准 | 第23页 |
(四) 排除标准 | 第23-24页 |
(五) 剔除脱落标准 | 第24页 |
二 均衡性检验 | 第24-26页 |
(一) 性别分布 | 第24页 |
(二) 年龄分布 | 第24页 |
(三) 吸烟史 | 第24-25页 |
(四) 病程 | 第25页 |
(五) 合并症 | 第25-2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一) 分组方法 | 第26页 |
(二) 实验药物及给药方法 | 第26-27页 |
1 药物组成 | 第26页 |
2 给药方法 | 第26页 |
3 观察指标 | 第26-27页 |
(1) 安全性指标 | 第26页 |
(2) 疗效观察 | 第26-27页 |
4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27页 |
5 疗效标准 | 第27页 |
6 主要仪器设备情况 | 第27页 |
7 安全性评价 | 第27页 |
8 统计学方法 | 第27页 |
四 研究结果 | 第27-36页 |
(一) 总疗效判定 | 第27-28页 |
(二) 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第28-36页 |
1 肢体冷感比较 | 第28-29页 |
2 肢体麻本比较 | 第29-30页 |
3 肢体疼痛比较 | 第30-32页 |
4 活动平板负荷试验比较 | 第32-33页 |
5 溃疡面积评分比较 | 第33-34页 |
6 AB1比较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一 维尔迈2号的理法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6-37页 |
(一) 理法方药分析 | 第36页 |
(二) 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36-37页 |
二 对于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一 本研究结论 | 第39页 |
二 不足与展望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附录 | 第46-49页 |
个人简历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