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选题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 ·机动交通带来人行空间减少及街道活力缺失 | 第13页 |
| ·造城运动带来文脉和场所精神缺失 | 第13-14页 |
| ·当前城市街道更新后生活空间存在的问题表征 | 第14-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 第17-19页 |
|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发展 | 第17-18页 |
| ·国内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 | 第18-19页 |
| ·研究综述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论文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街道与公共空间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21-33页 |
| ·道路与街道 | 第21-23页 |
| ·道路与街道的概念辨析 | 第21-22页 |
| ·街道的分类 | 第22-23页 |
| ·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23页 |
| ·街道空间与街道更新相关概念 | 第23-25页 |
| ·街道空间与街道界面 | 第23页 |
| ·不同类型的街道界面 | 第23-24页 |
| ·街道空间的实体构成要素 | 第24-25页 |
| ·城市更新与街道更新 | 第25页 |
| ·街道在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演变 | 第25-27页 |
| ·西方街道在西方人们生活中的发展和演变 | 第26-27页 |
| ·中国街道在人们生活中的发展和演变 | 第27页 |
| ·公共生活、公共交往空间等相关概念 | 第27-30页 |
| ·公共生活与公共交往空间的关系 | 第27-28页 |
| ·人的三种活动方式 | 第28-29页 |
| ·人在街道中的各种活动 | 第29-30页 |
| ·现代街道更新和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的理论研究 | 第30-33页 |
| ·场所精神理论 | 第30-31页 |
| ·共享街道理念 | 第31页 |
| ·环境心理学 | 第31-32页 |
| ·包容性设计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街道公共交往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功能 | 第33-49页 |
| ·街道中公共交往空间的物质和功能层面构成要素 | 第33-40页 |
| ·有效率的交通流线组织 | 第33-35页 |
| ·可停留的交往空间 | 第35-37页 |
| ·便捷实用的街道家具 | 第37-40页 |
| ·街道中公共交往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 | 第40-44页 |
| ·适宜的尺度和轮廓线 | 第40-42页 |
| ·多彩的街道 | 第42-43页 |
| ·迷人的夜环境 | 第43-44页 |
| ·连续、有序的街道界面 | 第44页 |
| ·街道中公共交往空间的精神构成要素 | 第44-46页 |
| ·历史文脉的关联 | 第44-45页 |
| ·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的显现 | 第45-46页 |
| ·街道公共交往空间的主要功能 | 第46-49页 |
| ·通行和容纳功能 | 第46页 |
| ·认知和识别功能 | 第46-47页 |
| ·社会交往功能 | 第47页 |
| ·文脉传承和游赏功能 | 第47-49页 |
| 第四章 合肥市芜湖路、长江中路相关实例分析 | 第49-63页 |
| ·合肥市芜湖路改造项目实例分析 | 第49-55页 |
| ·合肥市简介及市区路网概况 | 第49-50页 |
| ·芜湖路历史及历次更新背景 | 第50页 |
| ·芜湖路更新前概况 | 第50-51页 |
| ·更新整体思路及交往空间使用评价 | 第51-55页 |
| ·长江中路景观改造实例 | 第55-60页 |
| ·长江中路概况及改造背景 | 第55-56页 |
| ·长江中路更新后交往空间的使用评价 | 第56-60页 |
| ·两条道路更新中公共交往空间重塑的综合评价 | 第60-63页 |
| 第五章 街道更新中公共交往空间的重塑策略 | 第63-76页 |
| ·街道中的生活交往空间重塑的原则和理念 | 第63-65页 |
| ·整体性原则——街道更新应全盘考虑,全面发展 | 第63页 |
|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尺度为设计准则,强调细部设计 | 第63-64页 |
| ·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街道微气候和微环境 | 第64页 |
| ·保护和传承的原则——对街道历史、文脉的尊重、保持和继承 | 第64页 |
| ·人车共享的理念——建立汽车、行人共享的街道模式 | 第64-65页 |
| ·街道更新中公共交往空间重塑的具体策略 | 第65-76页 |
| ·将街道交往空间的延续整体纳入周边街区环境规划 | 第65页 |
| ·完善道路和交通系统,加强交通管理 | 第65-67页 |
| ·营造舒适的环境,完善设施便捷性 | 第67页 |
| ·强化无障碍设计与管理 | 第67-68页 |
| ·重视环境心理,丰富过程体验,营造交往平台 | 第68-70页 |
| ·丰富植物类型,优化生态环境,体现可持续性发展 | 第70-72页 |
| ·尊重历史文脉,发扬地域文化,延续传统生活 | 第72-73页 |
| ·弘扬健康文化和公共艺术,营造和谐街区环境 | 第73页 |
| ·职能介入和公众参与 | 第73-76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76-78页 |
| ·趋势与展望 | 第76-77页 |
| ·结语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