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城市街道更新中的公共交往空间重塑策略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选题研究背景第13-16页
     ·机动交通带来人行空间减少及街道活力缺失第13页
     ·造城运动带来文脉和场所精神缺失第13-14页
     ·当前城市街道更新后生活空间存在的问题表征第14-16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研究目的第16页
     ·研究意义第16-17页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第17-19页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发展第17-18页
     ·国内研究成果及发展动态第18-19页
     ·研究综述第19页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9-21页
     ·论文研究方法第19页
     ·论文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街道与公共空间相关概念及理论第21-33页
   ·道路与街道第21-23页
     ·道路与街道的概念辨析第21-22页
     ·街道的分类第22-23页
     ·本文的研究范围第23页
   ·街道空间与街道更新相关概念第23-25页
     ·街道空间与街道界面第23页
     ·不同类型的街道界面第23-24页
     ·街道空间的实体构成要素第24-25页
     ·城市更新与街道更新第25页
   ·街道在公共生活中的发展、演变第25-27页
     ·西方街道在西方人们生活中的发展和演变第26-27页
     ·中国街道在人们生活中的发展和演变第27页
   ·公共生活、公共交往空间等相关概念第27-30页
     ·公共生活与公共交往空间的关系第27-28页
     ·人的三种活动方式第28-29页
     ·人在街道中的各种活动第29-30页
   ·现代街道更新和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的理论研究第30-33页
     ·场所精神理论第30-31页
     ·共享街道理念第31页
     ·环境心理学第31-32页
     ·包容性设计第32-33页
第三章 街道公共交往空间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第33-49页
   ·街道中公共交往空间的物质和功能层面构成要素第33-40页
     ·有效率的交通流线组织第33-35页
     ·可停留的交往空间第35-37页
     ·便捷实用的街道家具第37-40页
   ·街道中公共交往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第40-44页
     ·适宜的尺度和轮廓线第40-42页
     ·多彩的街道第42-43页
     ·迷人的夜环境第43-44页
     ·连续、有序的街道界面第44页
   ·街道中公共交往空间的精神构成要素第44-46页
     ·历史文脉的关联第44-45页
     ·地方特色、地域文化的显现第45-46页
   ·街道公共交往空间的主要功能第46-49页
     ·通行和容纳功能第46页
     ·认知和识别功能第46-47页
     ·社会交往功能第47页
     ·文脉传承和游赏功能第47-49页
第四章 合肥市芜湖路、长江中路相关实例分析第49-63页
   ·合肥市芜湖路改造项目实例分析第49-55页
     ·合肥市简介及市区路网概况第49-50页
     ·芜湖路历史及历次更新背景第50页
     ·芜湖路更新前概况第50-51页
     ·更新整体思路及交往空间使用评价第51-55页
   ·长江中路景观改造实例第55-60页
     ·长江中路概况及改造背景第55-56页
     ·长江中路更新后交往空间的使用评价第56-60页
   ·两条道路更新中公共交往空间重塑的综合评价第60-63页
第五章 街道更新中公共交往空间的重塑策略第63-76页
   ·街道中的生活交往空间重塑的原则和理念第63-65页
     ·整体性原则——街道更新应全盘考虑,全面发展第63页
     ·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的尺度为设计准则,强调细部设计第63-64页
     ·生态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街道微气候和微环境第64页
     ·保护和传承的原则——对街道历史、文脉的尊重、保持和继承第64页
     ·人车共享的理念——建立汽车、行人共享的街道模式第64-65页
   ·街道更新中公共交往空间重塑的具体策略第65-76页
     ·将街道交往空间的延续整体纳入周边街区环境规划第65页
     ·完善道路和交通系统,加强交通管理第65-67页
     ·营造舒适的环境,完善设施便捷性第67页
     ·强化无障碍设计与管理第67-68页
     ·重视环境心理,丰富过程体验,营造交往平台第68-70页
     ·丰富植物类型,优化生态环境,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第70-72页
     ·尊重历史文脉,发扬地域文化,延续传统生活第72-73页
     ·弘扬健康文化和公共艺术,营造和谐街区环境第73页
     ·职能介入和公众参与第73-76页
第六章 结语第76-78页
   ·趋势与展望第76-77页
   ·结语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1页
致谢第81-82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粒子滤波算法在建筑围护结构缺陷跟踪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建筑节能在项目中全过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