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图表目录 | 第12-14页 |
| 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 1 绪论 | 第16-3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 ·物联网 | 第18-22页 |
| ·物联网起源及概念 | 第18-19页 |
| ·物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 第19-20页 |
| ·物联网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 ·车联网 | 第22-26页 |
| ·车联网概念 | 第22页 |
| ·车联网技术体系框架 | 第22-23页 |
| ·车联网应用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 ·蠕虫的起源及概念 | 第26-28页 |
| ·蠕虫的起源 | 第26-28页 |
| ·蠕虫的概念 | 第28页 |
| ·蠕虫的基本机制 | 第28-31页 |
| ·蠕虫的功能架构 | 第28-29页 |
| ·蠕虫的传播方式 | 第29-31页 |
| ·蠕虫的发展现状 | 第31-32页 |
| ·蠕虫的进化 | 第31-32页 |
| ·蠕虫的危害 | 第32页 |
| ·蠕虫的研究现状 | 第32-36页 |
| ·蠕虫的传播模型 | 第32-34页 |
| ·蠕虫的检测技术 | 第34页 |
| ·蠕虫的防治技术 | 第34-35页 |
| ·IPv6蠕虫 | 第35-3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37-39页 |
| 2 车联网蠕虫传播模型 | 第39-56页 |
| ·引言 | 第39-42页 |
| ·车联网蠕虫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39页 |
| ·车联网蠕虫传播的有利条件 | 第39-41页 |
| ·车联网蠕虫的研究现状 | 第41-42页 |
| ·车联网蠕虫传播模型构建 | 第42-49页 |
| ·车辆节点运动性和平均接触率模型 | 第42-44页 |
| ·车辆节点信道链接连通率模型 | 第44-46页 |
| ·车联网蠕虫传播动力学模型 | 第46-49页 |
| ·车联网蠕虫传播模型 | 第49页 |
| ·仿真分析 | 第49-55页 |
| ·仿真环境及参数说明 | 第49-51页 |
|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1-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3 基于速度分治的车联网良性蠕虫 | 第56-79页 |
| ·良性蠕虫 | 第56-59页 |
| ·良性蠕虫的起源及概念 | 第56-58页 |
| ·良性蠕虫的基本机制 | 第58-59页 |
| ·基于速度分治的车联网良性蠕虫模型构建 | 第59-68页 |
| ·被动与主动良性蠕虫传播模型 | 第59-63页 |
| ·建模分析 | 第63-65页 |
| ·模型构建 | 第65-68页 |
| ·仿真分析 | 第68-78页 |
| ·仿真环境及参数说明 | 第68-69页 |
| ·IOVAWM切换控制条件取值分析 | 第69-74页 |
| ·IOVAWM与其他良性蠕虫策略对比分析 | 第74-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4 基于速度分治的车联网良性蠕虫模型在高速路网环境中应用讨论 | 第79-91页 |
| ·引言 | 第79-80页 |
| ·高速路网环境中车联网蠕虫传播 | 第80-82页 |
| ·仿真环境及参数说明 | 第80-81页 |
|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81-82页 |
| ·高速路网环境中基于速度分治的车联网良性蠕虫 | 第82-90页 |
| ·仿真环境及参数说明 | 第82-83页 |
| ·IOVAWM切换控制条件取值分析 | 第83-88页 |
| ·IOVAWM与其他良性蠕虫策略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5 基于不稳定连通环境的被动响应车联网良性蠕虫 | 第91-114页 |
| ·引言 | 第91页 |
| ·良性蠕虫被动响应机制 | 第91-100页 |
| ·建模分析 | 第91-98页 |
| ·模型构建 | 第98-100页 |
| ·基于不稳定连通环境的良性蠕虫传输机制 | 第100-105页 |
| ·建模分析 | 第100-103页 |
| ·模型构建 | 第103-105页 |
| ·基于不稳定连通环境的被动响应车联网良性蠕虫模型 | 第105-106页 |
| ·建模分析 | 第105页 |
| ·模型构建 | 第105-106页 |
| ·仿真分析 | 第106-113页 |
| ·仿真环境及参数说明 | 第106-108页 |
| ·仿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08-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8页 |
| ·总结 | 第114-115页 |
| ·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 ·展望 | 第116-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9-129页 |
| 博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论文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