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 ·模具工业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 ·叠层热流道注塑技术研究发展 | 第11-12页 |
| ·叠层注塑模具典型结构 | 第11页 |
| ·叠模中热流道技术的运用 | 第11-12页 |
| ·叠层热流道模具优点 | 第12页 |
| ·叠层模具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 ·国外发展动态 | 第12-13页 |
| ·国内发展动态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4-15页 |
| ·叠层模具的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第2章 ABS/PMMA材料的制备 | 第15-23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实验部分 | 第15-18页 |
| ·实验材料 | 第15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5-17页 |
| ·实验步骤 | 第17-1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8-20页 |
| ·PMMA含量对ABS/PMMA合金性能影响 | 第18-19页 |
| ·相容剂对ABS/PMMA合金性能影响 | 第19-20页 |
| ·增韧剂ABS/PMMA合金性能影响 | 第20页 |
| ·助剂及最佳配比的选择 | 第20-22页 |
| ·PMMA组分及助剂的交互性分析 | 第20-21页 |
| ·基于Matlab的合金成分配比的优化 | 第21-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叠层热模具结构设计及参数校核 | 第23-34页 |
| ·塑件的结构分析 | 第23页 |
| ·叠层注射模具结构设计 | 第23-27页 |
| ·型芯型腔的设计 | 第23-24页 |
| ·侧向分型与抽芯机构设计 | 第24页 |
| ·开模顶出驱动装置设计 | 第24-25页 |
| ·支撑导向装置设计 | 第25-27页 |
| ·参数校核 | 第27-33页 |
| ·最大注射量的校核 | 第27-28页 |
| ·锁模力的校核 | 第28-30页 |
| ·开模行程的校核 | 第30-31页 |
| ·注射机最大模板间距校核 | 第31-33页 |
| ·中心主喷嘴长度的校核 | 第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4章 热流道浇注系统的设计 | 第34-44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热流道系统结构组成 | 第34-35页 |
| ·热流道系统结构设计及尺寸计算 | 第35-41页 |
| ·热流道板流体热分析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叠层热流道注射CAE分析 | 第44-62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熔体材料粘度模型 | 第44-47页 |
| ·粘度模型的选取 | 第44-46页 |
| ·ABS,PMMA及ABS/PMMA加工工艺性比较 | 第46-47页 |
| ·Moldflow分析前处理 | 第47-49页 |
| ·基于正交试验的注塑工艺优化 | 第49-52页 |
| ·正交试验安排 | 第49页 |
| ·试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 第49-52页 |
| ·优化的工艺参数组合的试验验证 | 第52页 |
| ·注塑过程及缺陷CAE分析 | 第52-61页 |
| ·模型最佳浇口位置分析 | 第52-53页 |
| ·填充+保压分析 | 第53-56页 |
| ·产品缺陷分析 | 第56-59页 |
| ·冷却分析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3页 |
| ·总结 | 第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7-68页 |
| 附件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