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次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14页 |
| 2 人大代表工作室系列事例简介 | 第14-21页 |
| ·三个典型事例介绍 | 第14-17页 |
| ·李国喜人大代表工作室被撤销事件 | 第14-15页 |
| ·全国人大代表周晓光的选民联络工作室广受热议 | 第15-16页 |
| ·基层人大代表工作室(站)的兴起 | 第16-17页 |
| ·背景概览:人大代表工作室的类型化和宪法地位 | 第17-19页 |
| ·问题聚焦点 | 第19-21页 |
| 3 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的宪法学思考 | 第21-37页 |
| ·代表性 | 第22-27页 |
| ·对于代表性的理解 | 第22-26页 |
| ·代表性与人大代表工作室 | 第26-27页 |
| ·广泛性 | 第27-31页 |
| ·对于广泛性的理解 | 第27-29页 |
| ·广泛性与人大代表工作室 | 第29-31页 |
| ·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的反思 | 第31-37页 |
| ·关于人大代表与选民的关系本质的反思 | 第31-33页 |
| ·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的解读 | 第33-37页 |
| 4 人大代表履职方式的宪法学思考:“专职化”抑或“兼职制” | 第37-52页 |
| ·专职化 | 第37-45页 |
| ·专职化“违法性”的规范分析 | 第37-42页 |
| ·专职化可能性的制度性空间有多大 | 第42-45页 |
| ·兼职制 | 第45-48页 |
| ·兼职制的优缺点分析 | 第45-46页 |
| ·为何选择“兼职制”:过程的累积,实践的结果 | 第46-48页 |
| ·人大代表履职方式的新视角审视 | 第48-52页 |
| ·人大代表的履职方式是工具性安排,具有功能性内涵 | 第49-50页 |
| ·人大代表工作室是履职载体,与履职方式无关 | 第50-52页 |
| 5 从《代表法》修改到中国转型期的立(修)法建议 | 第52-57页 |
| ·《代表法》修订背景之追问:政策型立法 | 第52-54页 |
| ·立(修)法建议:“规范——事例——规范”之扬弃 | 第54-57页 |
| 6 结语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