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一、番茄灰霉病的危害与防治 | 第8-9页 |
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9-20页 |
(一) 植物病害生防菌种类 | 第9-11页 |
(二) 生防菌的作用机理 | 第11-20页 |
1. 抗生作用 | 第11-16页 |
2. 竞争作用 | 第16-18页 |
3. 诱导抗病性 | 第18-19页 |
4. 溶菌作用 | 第19-20页 |
(三) 植物天然提取物及挥发物防治植物病害 | 第20页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39页 |
一、供试菌株 | 第22页 |
(一) 生防细菌 | 第22页 |
(二) 植物病原真菌 | 第22页 |
(三) 大肠杆菌 | 第22页 |
(四) 供试番茄 | 第22页 |
二、培养基 | 第22-23页 |
(一) LB培养基 | 第22页 |
(二) NA培养基 | 第22页 |
(三) 胶体几丁质培养基 | 第22-23页 |
(四) 纤维素酶检测培养基 | 第23页 |
(五) 葡聚糖酶检测培养基 | 第23页 |
(六) KB培养基 | 第23页 |
(七) PDA(PSA)培养基 | 第23页 |
三、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3-24页 |
(一) 主要试剂 | 第23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四、常用溶液 | 第24-25页 |
(一) 提取基因组DNA所需溶液 | 第24-25页 |
(二) 核酸电泳缓冲液 | 第25页 |
(三) 提取质粒DNA的碱裂解缓冲液 | 第25页 |
(四) 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溶液 | 第25页 |
五、生防细菌L5的分离及抑菌效果测定 | 第25-27页 |
(一) 拮抗细菌的分离方法 | 第25-26页 |
1. 采用稀释法分离根围土壤细菌 | 第25-26页 |
(二) 对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测定方法 | 第26页 |
(三) 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26-27页 |
1. 分生孢子萌发抑制试验 | 第26页 |
2. 叶片病害防治试验 | 第26-27页 |
3. 果实病害防治试验 | 第27页 |
六、菌株L5生防相关因子的检测 | 第27-30页 |
(一) 硝吡咯菌素(PRN)保守区的PCR检测 | 第27-28页 |
1. PCR扩增引物 | 第27-28页 |
2. PCR扩增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28页 |
3. PCR产物检测 | 第28页 |
(二) 抗生素硝吡咯菌素的薄层层析(TLC)鉴定 | 第28页 |
(三) 氢氰酸的检测 | 第28-29页 |
(四) 嗜铁素的检测 | 第29页 |
(五) 蛋白酶的检测 | 第29页 |
(六) 几丁质酶的检测 | 第29-30页 |
(七) 纤维素酶的检测 | 第30页 |
(八) 葡聚糖酶的检测 | 第30页 |
七、菌株L5的鉴定 | 第30-33页 |
(一) 菌株L5基因组的大量提取 | 第30-31页 |
(二) 基因组DNA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 第31页 |
(三) 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区的克隆及检测 | 第31-32页 |
1. PCR扩增引物 | 第31-32页 |
2. PCR扩增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32页 |
3. PCR产物检测 | 第32页 |
(四) 序列同源性比对 | 第32页 |
(五) 系统进化树的构建 | 第32页 |
(六) 生理生化性状分析 | 第32-33页 |
八、菌株L5中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prnABCD)的克隆与分析 | 第33-37页 |
(一) 质粒的小量提取 | 第33页 |
(二) 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小量制备 | 第33-34页 |
(三) 质粒的热击转化 | 第34页 |
(四) L5中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prnABCD)的克隆 | 第34-37页 |
1. 部分prnABCD合成基因簇的克隆 | 第34-35页 |
2. prnA基因部分片段克隆 | 第35-37页 |
九、L5中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prnABCD)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39页 |
(一) 序列相似性比对 | 第38页 |
(二) ORF查找 | 第38页 |
(三) 蛋白质结构预测 | 第38页 |
(四) 蛋白质性质与功能分析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58页 |
一、生防细菌L5的分离及抑菌效果测定 | 第39-43页 |
(一) 平板初步筛选结果 | 第39页 |
(二) 拮抗细菌L5抑菌谱测定 | 第39-40页 |
(三) 拮抗细菌L5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40-43页 |
1、孢子萌发抑制试验 | 第40-41页 |
2. 叶片接种实验 | 第41-42页 |
3. 果实接种实验 | 第42-43页 |
二、菌株L5生防相关性状的测定 | 第43-46页 |
(一) 抗生素硝吡咯菌素(PRN)保守区的PCR检测 | 第43-44页 |
(二) 抗生素硝吡咯菌素的薄层层析(TLC)鉴定 | 第44-45页 |
(三) 氢氰酸的检测 | 第45页 |
(四) 嗜铁素的检测 | 第45-46页 |
(五) 蛋白酶的检测 | 第46页 |
(六) 几丁质酶的检测 | 第46页 |
(七) 纤维素酶的检测 | 第46页 |
(八) 葡聚糖酶的检测 | 第46页 |
三、菌株L5的鉴定 | 第46-51页 |
(一) 基因组DNA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 第46-47页 |
(二) 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 | 第47-49页 |
(三) 生理生化性状分析 | 第49-51页 |
四、菌株L5中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prnABCD)的克隆与分析 | 第51-58页 |
(一) 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簇的PCR扩增结果图 | 第51-52页 |
(二) prnA基因部分片段扩增结果图 | 第52页 |
(三) 用所克隆的prnA、prnC部分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 | 第52-53页 |
(四) 蛋白质一级结构预测 | 第53-54页 |
(五) 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 第54-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72页 |
附录一 | 第72-75页 |
附录二 | 第75页 |
附录三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