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3页 |
三、研究视角 | 第13-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相关概念研究 | 第15-30页 |
第一节 有组织犯罪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关系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有组织犯罪的有关概念表述 | 第17-24页 |
一、国外关于有组织犯罪概念的表述 | 第17-21页 |
二、国内关于有组织犯罪概念的表述 | 第21-22页 |
三、有组织犯罪概念的界定 | 第22-24页 |
第三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 第24-30页 |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与黑社会组织的联系和区别 | 第24-27页 |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普通犯罪集团的联系和区别 | 第27-28页 |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恶势力的联系和区别 | 第28-30页 |
第二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基本特点 | 第30-50页 |
第一节 社会领域——黑恶势力滋生发展迅速、人员结构复杂、干预社会管理公然对抗政府、恶意制造群体性事件 | 第31-36页 |
一、滋生发展迅速、组织结构严密、人员构成复杂 | 第31-34页 |
二、干预社会管理、插手民事纠纷、制造群体事件 | 第34-36页 |
第二节 经济领域——经济利益集中领域成为黑恶势力渗透、抢夺的焦点,以公司企业为依托、涉黑资产实力雄厚 | 第36-40页 |
一、欺行霸市、暴力手段实现原始资本积累 | 第37-38页 |
二、强迫交易、垄断经营非法获取经济利益 | 第38页 |
三、转化漂白、以公司为依托聚敛巨额资产 | 第38-40页 |
第三节 政治领域——黑恶势力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侵蚀农村基层政权积极谋求政治光环 | 第40-44页 |
一、权钱交易、积极寻求“保护伞”庇护 | 第41-42页 |
二、演化蜕变、努力谋取政治光环 | 第42-43页 |
三、暴力贿选、严重侵蚀农村基层政权 | 第43-44页 |
四、官黑勾结、公务人员担任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 | 第44页 |
第四节 打击层面——犯罪手法不断演变、新型有组织犯罪显现、“软暴力”趋势明显、抗打击能力增强 | 第44-47页 |
一、新型有组织犯罪显现、“软暴力”趋势日益明显 | 第44-46页 |
二、犯罪经验逐渐积累、隐蔽性和反侦查能力提高 | 第46页 |
三、犯罪手法不断转化、逃避打击能力逐渐增强 | 第46-47页 |
第五节 国际层面——跨国有组织犯罪猖獗、国内外黑恶势力勾结 | 第47-50页 |
一、国外黑社会活动频繁、跨国有组织犯罪越发猖獗 | 第47-48页 |
二、境外黑社会渗透加剧、国内外黑恶势力相互勾结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定罪及其法律适用 | 第50-82页 |
第一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认定及四个特征 | 第50-59页 |
一、我国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法律规定 | 第50-54页 |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四个特征 | 第54-58页 |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四个特征的理解和把握 | 第58-59页 |
第二节 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法律适用难题 | 第59-72页 |
一、组织者、领导者、积极参加者、一般参加者的认定 | 第59-61页 |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成员刑事责任的认定 | 第61-65页 |
三、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既遂与未遂形态 | 第65-66页 |
四、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罪数形态 | 第66-69页 |
五、新型有组织犯罪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 | 第69-72页 |
第三节 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有关法律规定的评析和完善 | 第72-82页 |
一、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缺陷 | 第72-76页 |
二、《刑法修正案(八)》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相关规定之解读 | 第76-80页 |
三、完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立法建议 | 第80-82页 |
第四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资产的查处和追缴 | 第82-102页 |
第一节 彻底摧毁黑社会性质组织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涉黑资产处理的专门化和程序化 | 第82-86页 |
一、摧毁黑社会性质组织经济基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82-83页 |
二、认定和处理黑社会性质组织资产的法律规定 | 第83-85页 |
三、黑社会性质组织资产的范围 | 第85-86页 |
第二节 对以公司企业为依托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资产认定 | 第86-90页 |
一、以公司企业为依托的黑社会性质组织资产认定之疑难问题 | 第86-89页 |
二、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资产和保护公民合法财产之间的平衡问题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查处有组织犯罪资产有关立法的域外考察 | 第90-92页 |
一、美国 | 第90-91页 |
二、意大利 | 第91页 |
三、香港 | 第91-92页 |
第四节 对黑社会性质组织资产查处的立法完善 | 第92-97页 |
一、扩大财产刑的范围 | 第92-93页 |
二、完善涉黑资产的认定程序——举证责任倒置 | 第93-95页 |
三、建立涉黑资产查处的可替代性原则 | 第95页 |
四、设立单位犯罪及法人责任 | 第95-96页 |
五、引入政府托管理论 | 第96-97页 |
第五节 打击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与反洗钱犯罪的衔接 | 第97-102页 |
一、洗钱犯罪立法的域外考察 | 第97-98页 |
二、我国法律对洗钱犯罪的规定 | 第98-99页 |
三、完善我国洗钱犯罪立法的建议 | 第99-102页 |
第五章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追诉机制 | 第102-125页 |
第一节 “保护伞”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辩证关系 | 第102-105页 |
一、“保护伞”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相互勾结的表现形式 | 第102-103页 |
二、“保护伞”为黑社会性质组织提供保护的主要手段 | 第103-104页 |
三、“保护伞”与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关系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认定的疑难问题解析析 | 第105-118页 |
第三节 《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及各国关于腐败犯罪的规定 | 第118-121页 |
一、《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对“贿赂”的理解 | 第118-119页 |
二、各国法律对“贿赂”的定义 | 第119-121页 |
第四节 完善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思考 | 第121-125页 |
一、实证分析——立法的缺憾 | 第121-123页 |
二、理性分析——完善与构想 | 第123-125页 |
第六章 有组织犯罪特殊犯罪侦查手段及证人保护制度 | 第125-168页 |
第一节 特殊侦查手段的建立 | 第125-139页 |
一、有组织犯罪特殊侦查手段的域外考察 | 第126-131页 |
二、我国有组织犯罪特殊侦查手段的立法完善 | 第131-139页 |
第二节 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引入 | 第139-153页 |
一、污点证人及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概念 | 第140-142页 |
二、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142-149页 |
三、设立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必要性及对打击有组织犯罪的积极意义 | 第149-151页 |
四、我国污点证人豁免制度的方案设计 | 第151-153页 |
第三节 证人保护制度的完善 | 第153-168页 |
一、有组织犯罪中证人的特殊性 | 第154-155页 |
二、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立法现状及缺陷 | 第155-158页 |
三、证人保护制度的域外考察 | 第158-164页 |
四、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具体设想 | 第164-168页 |
第七章 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司法认定及打击有组织犯罪的国际合作 | 第168-186页 |
第一节 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司法认定 | 第168-173页 |
一、境外黑社会犯罪现状 | 第168-169页 |
二、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犯罪构成 | 第169-172页 |
三、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罪的疑难问题 | 第172-173页 |
第二节 国际社会对有组织犯罪的应对——《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解析 | 第173-179页 |
一、公约的签署情况 | 第174页 |
二、公约关于有组织犯罪的主要规定 | 第174-179页 |
第三节 我国刑事立法与《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差异 | 第179-182页 |
一、《刑法》294 条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能否涵盖《公约》有组织犯罪的范围? | 第179-180页 |
二、《刑法》191 条洗钱罪能否涵盖《公约》洗钱犯罪的范围 | 第180-181页 |
三、《刑法》385 条受贿罪能否涵盖《公约》腐败犯罪的范围 | 第181页 |
四、《刑法》第277 条妨害公务罪、第307 条妨害作证罪能否涵盖《公约》妨害司法犯罪的范围 | 第181-182页 |
第四节 我国刑事立法与《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衔接 | 第182-186页 |
一、对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刑法规范的修改完善 | 第182-184页 |
二、对洗钱犯罪刑法规范的修改完善 | 第184页 |
三、对腐败犯罪刑法规范的修改完善 | 第184-186页 |
结束语 | 第186-18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87-197页 |
后记 | 第1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