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一、笔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缘起 | 第14-15页 |
二、生命教育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三、研究述评 | 第19-20页 |
一、生命教育的概况 | 第20-27页 |
(一) 生命教育的概念与内涵 | 第20-24页 |
1. 生命与教育的内在关联 | 第20-22页 |
2. 生命教育的概念界说 | 第22-23页 |
3. 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 | 第23-24页 |
(1) 生理层面的生命教育 | 第23页 |
(2) 心理层面的生命教育 | 第23-24页 |
(3) 伦理层面的生命教育 | 第24页 |
(二) 生命教育的特征与本质 | 第24-27页 |
1. 生命教育的特征 | 第24-26页 |
(1) 阶段性与终生性的统一 | 第24-25页 |
(2) 知识性和生活性的融合 | 第25页 |
(3) 认知性与体验性的结合 | 第25-26页 |
2. 生命教育的本质 | 第26-27页 |
(1) 生命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 第26页 |
(2) 生命教育是创造和谐的教育 | 第26-27页 |
(3) 生命教育是回归生活的教育 | 第27页 |
二、高中生生命教育的实施依据和内容 | 第27-36页 |
(一) 高中生生命教育的实施依据 | 第27-34页 |
1. 必要性:对高中生身心发展的深入分析 | 第27-29页 |
(1) 身体和生理的发育特点 | 第27-28页 |
(2) 心理和性格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 第28-29页 |
2. 紧迫性:异化生命教育的教训与警示 | 第29-31页 |
3. 可行性: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 第31-34页 |
(二) 内容:知、情、信、意、行的统一 | 第34-36页 |
1. 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生命知识的传授 | 第34页 |
2. 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生命情感的培养 | 第34-35页 |
3. 乐观豁达、充满自信——生命信念的树立 | 第35页 |
4. 战胜挫折、体验生命——生命意志的锻炼 | 第35-36页 |
5. 真、善、美的生命行动——生命行为的实践 | 第36页 |
三、高中阶段生命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 第36-48页 |
(一) 调查目的 | 第36页 |
(二) 问卷设计及调查过程 | 第36-37页 |
1. 问卷设计 | 第36-37页 |
2. 调查过程 | 第37页 |
(三)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37-45页 |
1. 对学生目前的生活和学习状态的调查 | 第37-38页 |
2. 对生命意识、生存常识和应急能力的考察 | 第38-40页 |
3. 对青春期教育现状的调察 | 第40-41页 |
4. 针对挫折教育和生死观的考察 | 第41-42页 |
5. 对于生命价值观的考察 | 第42-43页 |
6. 对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内容、方式等现状调查 | 第43-45页 |
(四) 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第45-48页 |
1. 生命教育在高中阶段重视程度不够 | 第45-46页 |
2. 生命教育开展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符 | 第46-47页 |
3. 生命教育开展的形式枯燥单一 | 第47页 |
4. 死亡教育在生命教育中缺失 | 第47-48页 |
5. 生命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未形成合力 | 第48页 |
四、高中阶段生命教育开展的对策与建议 | 第48-66页 |
(一) 发挥学校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 第48-60页 |
1. 设置专门性课程和渗透式课程相结合的生命教育课程 | 第48-55页 |
2. 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素养 | 第55-56页 |
(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 第55页 |
(2) 提高教师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 第55-56页 |
3. 建立焕发生命活力的教学课堂 | 第56-57页 |
4. 开展基于体验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 第57-59页 |
5. 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 | 第59-60页 |
(1) 营造关注生命发展的校园精神文化 | 第59页 |
(2) 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制度文化 | 第59页 |
(3) 营造生命乐园的校园环境文化 | 第59-60页 |
(二) 推助家庭为生命教育提供动力支持 | 第60-64页 |
1. 父母教育观念的转变 | 第62页 |
2. 树立生命教育的责任意识 | 第62-63页 |
(1) 培养子女的生命情感 | 第62页 |
(2) 锤炼子女的生命品质 | 第62-63页 |
(3) 激发子女的生命潜能 | 第63页 |
3. 建立平等的生命关系 | 第63-64页 |
(三) 促进社会成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 第64-66页 |
1. 整合教育资源,建立生命教育实践基地 | 第64页 |
2. 优化社会环境,呼吁全社会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 | 第64-65页 |
3. 利用网络平台,构建生命教育新载体 | 第65-66页 |
结束语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