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5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一、儒家“成人”教育思想的提出及发展 | 第15-25页 |
(一) 孔子仁智统一的“成人”观 | 第15-17页 |
(二) 孟子的性善论 | 第17-19页 |
1. 性善的核心内容——“仁、义、礼、智” | 第17-18页 |
2. 性善的后天实践——社会环境的塑造 | 第18-19页 |
(三) 荀子积善成德的“成人”观 | 第19-21页 |
(四) 柳宗元“志于道”、“明道”的“成人”观 | 第21-22页 |
1. “志于道”,将“道”作为自身的不懈追求和行动指南 | 第21页 |
2. 善于以“文”“明道”,完成社会历史使命 | 第21-22页 |
3. 靠师之教育、友之帮助,“择善而从之” | 第22页 |
4. 勇于接受批评,克服自身缺点 | 第22页 |
(五) 王夫之“情”、“志”、“道”的“成人”观 | 第22-25页 |
二、儒家“成人”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特点 | 第25-31页 |
(一) 儒家“成人”教育思想的内容 | 第25-28页 |
1. “成人”之目标——成圣 | 第26-27页 |
2. “成人”之模式——“内圣外王” | 第27页 |
3. “成人”之途径——“尊德性”、“道问学” | 第27-28页 |
4. 社会对“成人”之期望——德化天下 | 第28页 |
(二) 儒家“成人”教育思想之特点 | 第28-31页 |
1. 重德 | 第28-29页 |
2. 进取 | 第29页 |
3. 主张献身 | 第29页 |
4. 重视群体 | 第29-31页 |
三、儒家“成人”教育思想的评价 | 第31-38页 |
(一) 儒家“成人”教育思想的积极因素 | 第31-34页 |
1. 对人的价值至上论的高扬 | 第31-32页 |
2. 对封建制反人性的批判 | 第32-33页 |
3. 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 第33-34页 |
(二) 儒家“成人”教育思想的消极因素 | 第34-38页 |
1. “重道轻器” | 第34-35页 |
2. “重义轻利” | 第35-36页 |
3. 重群体轻个体 | 第36页 |
4. 重德轻智 | 第36-38页 |
四、儒家“成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8-46页 |
(一) 培育德智并重的人 | 第41-42页 |
(二) 培育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 第42-43页 |
(三) 培育具有进取精神的人 | 第43-44页 |
(四) 培育具有集体观念的人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