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提出 | 第9-17页 |
(一) 1956年初我国文化领域的形势 | 第9-11页 |
1. 新中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 第9-10页 |
2.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任务和问题 | 第10-11页 |
(二) 毛泽东对发展新中国文化事业的论述 | 第11-14页 |
1. 建国前毛泽东对新中国文化建设的设想 | 第12-13页 |
2. 建国后毛泽东对我国文化建设的论述 | 第13-14页 |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 第14-17页 |
1. 知识分子工作会议的召开 | 第14-15页 |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过程 | 第15-17页 |
二、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第17-23页 |
(一)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科学文化发展的方针 | 第17-18页 |
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含义 | 第17页 |
2. 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 | 第17-18页 |
(二) 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 第18-20页 |
1.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 第18-19页 |
2. 对待非马克思主义思想要采取正确的方针 | 第19页 |
3. 判断言论行动是非的标准 | 第19-20页 |
(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是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 | 第20-21页 |
1. “放”和“收”是两种不同的领导方针 | 第20页 |
2. 通过辩论能够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 第20-21页 |
3. 通过批评和反批评来克服缺点、纠正错误 | 第21页 |
(四)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特点 | 第21-23页 |
1. 多样性 | 第21-22页 |
2. 开放性 | 第22页 |
3. 民主性 | 第22-23页 |
三、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上的争论和失误 | 第23-28页 |
(一)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上的争论 | 第23-24页 |
1. 陈其通等人的不同观点 | 第23页 |
2. 毛泽东对陈其通等人的批评 | 第23-24页 |
(二) 毛泽东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贯彻问题上的失误 | 第24-26页 |
1. 对思想文化领域阶级斗争的不适当的强调 | 第24页 |
2. 对知识分子思想政治状况的不适当的认识 | 第24-25页 |
3. 对“放”和“收”理解的偏差 | 第25页 |
4. 对“四大”的肯定 | 第25-26页 |
(三) 毛泽东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上失误的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1. 对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严重估计 | 第26页 |
2. 对当时我国阶级状况的不正确的认识 | 第26页 |
3. 对群众自发行为的推崇 | 第26-28页 |
四、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28-33页 |
(一)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28-30页 |
1. 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繁荣思想的发展 | 第28-29页 |
2. 对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 | 第29-30页 |
3.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组成部分 | 第30页 |
(二)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30-33页 |
1.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 第30-31页 |
2.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第31页 |
3. 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后记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