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芜湖高校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国外大学生诚信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国内大学生诚信的相关研究 | 第13-18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大学生诚信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 第20-27页 |
·我国古代诚信的内涵 | 第20-22页 |
·诚的内涵 | 第20-21页 |
·信的内涵 | 第21页 |
·诚信的内涵 | 第21-22页 |
·现代诚信的内涵 | 第22-23页 |
·诚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 | 第22页 |
·诚信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 第22-23页 |
·诚信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 | 第23页 |
·大学生诚信的内涵 | 第23-24页 |
·诚信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 | 第24-27页 |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需要 | 第24-25页 |
·诚信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 第25页 |
·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5页 |
·诚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 第25-27页 |
第3章 大学生诚信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7-43页 |
·研究设计 | 第27-28页 |
·问卷内容设计 | 第27页 |
·人口统计学变量设计 | 第27-28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页 |
·问卷调查与处理 | 第28-34页 |
·问卷调查 | 第28-29页 |
·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34-35页 |
·信度分析 | 第34-35页 |
·效度分析 | 第35页 |
·研究结果 | 第35-43页 |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37页 |
·方差分析 | 第37-43页 |
·性别差异T检验 | 第37-38页 |
·政治面貌差异T检验 | 第38-39页 |
·学生干部差异T检验 | 第39页 |
·生源地差异T检验 | 第39-40页 |
·年级、专业、教育程度差异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 第40-43页 |
第4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43-51页 |
·研究结论 | 第43页 |
·对策建议 | 第43-50页 |
·正确认识大学生诚信现状 | 第44-46页 |
·大学生诚信状况良好 | 第44页 |
·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受到社会的认可 | 第44-45页 |
·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 第45-46页 |
·继承好的传统,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 第46-48页 |
·始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诚信 | 第46页 |
·坚持将诚信教育与学风建设结合起来 | 第46-47页 |
·坚持将诚信教育与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结合起来 | 第47页 |
·坚持将诚信教育与关爱学生结合起来 | 第47-48页 |
·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 | 第48-50页 |
·完善诚信教育制度 | 第48-49页 |
·完善诚信评价制度 | 第49页 |
·建立诚信档案 | 第49-50页 |
·加大失信处理力度 | 第50页 |
·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附录1 | 第52-54页 |
读研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