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燃料乙醇产业的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燃料乙醇产业的生产现状 | 第12页 |
·木薯燃料乙醇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木薯燃料乙醇生产的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进展 | 第13-15页 |
·纤维质沼气的开发应用现状 | 第15-18页 |
·沼气发酵原理 | 第15-16页 |
·强化纤维质沼气发酵的预处理工艺 | 第16-18页 |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协同降解纤维质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 | 第18-19页 |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页 |
·微生物纤维素降解酶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纤维素降解酶类 | 第19-20页 |
·不同来源的纤维素酶系对纤维素的降解策略 | 第20-21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6页 |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木薯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体系的建立及其物质平衡分析 | 第26-36页 |
·前言 | 第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菌株与材料 | 第26-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木薯粉的液化和糖化 | 第27页 |
·蒸馏和脱水 | 第27页 |
·高温和中温沼气发酵 | 第27页 |
·木薯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 | 第27-28页 |
·分析方法 | 第2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8-34页 |
·可溶性抑制物在双发酵耦联体系中累积的数学模型 | 第28-31页 |
·双发酵耦联体系中 COD 和 sCOD 的累积情况 | 第31-32页 |
·双发酵耦联体系中有机酸的累积情况 | 第32页 |
·双发酵耦联体系中电导率及色度的变化情况 | 第32-33页 |
·双发酵耦联体系中水的平衡分析 | 第33-34页 |
·双发酵耦联体系中不同循环批次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基于提高木薯渣甲烷产量的热稀硫酸预处理条件的优化研究 | 第36-46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材料 | 第37页 |
·热稀硫酸预处理 | 第37页 |
·厌氧消化 | 第37页 |
·热稀硫酸预处理的单因素试验 | 第37-38页 |
·热稀硫酸预处理的响应面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 第38页 |
·分析方法 | 第38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5页 |
·木薯渣水解单因素试验 | 第38-39页 |
·不同预处理条件下木薯渣水解液成分分析 | 第39-40页 |
·甲烷发酵的模型 | 第40-41页 |
·响应面分析 | 第41-43页 |
·最优稀硫酸预处理条件下的甲烷发酵特性 | 第43-44页 |
·预处理前后木薯渣的 SEM 对比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高效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的构建及其在木薯渣甲烷发酵中的应用 | 第46-64页 |
·前言 | 第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9页 |
·材料 | 第46-47页 |
·培养基 | 第47页 |
·高效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的构建 | 第47页 |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的发酵特性研究 | 第47-48页 |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的 DGGE 分析及细菌鉴定 | 第48页 |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的木薯渣预处理条件初探 | 第48页 |
·厌氧消化 | 第48-49页 |
·分析方法 | 第49页 |
·酶活的测定 | 第49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62页 |
·纤维素高效降解复合菌系的构建 | 第49-50页 |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 WX-1 的发酵特性研究 | 第50-53页 |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的 DGGE 分析与细菌鉴定 | 第53-54页 |
·不同固液比预处理条件对木薯渣甲烷发酵的影响 | 第54-56页 |
·不同接种量预处理条件对木薯渣甲烷发酵的影响 | 第56-58页 |
·复合菌系 WX-1 预处理时间对木薯渣甲烷发酵的影响 | 第58-61页 |
·已处理与未处理木薯渣的扫描电镜图 | 第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 WX-1 的关键降解因子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 第64-80页 |
·前言 | 第64-6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培养基 | 第65页 |
·无定型纤维素的制备 | 第65页 |
·复合菌系 WX-1 的梯度稀释及降解试验 | 第65页 |
·基因组的提取及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 第65页 |
·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 | 第65-66页 |
·亲和消化法提取纯化不同稀释梯度下的纤维结合蛋白 | 第66页 |
·SDS-PAGE 及酶谱分析 | 第66页 |
·纤维结合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66-67页 |
·纤维结合蛋白的结构域预测 | 第6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7-77页 |
·梯度稀释法研究复合菌系中的关键功能微生物 | 第67-73页 |
·复合菌系 WX-1 中关键功能蛋白的确定 | 第73-76页 |
·稀释梯度法研究复合菌系 WX-1 中的关键功能蛋白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六章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 WX-1 强化木薯酒糟水解产甲烷工艺研究 | 第80-94页 |
·前言 | 第80-8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1-83页 |
·材料 | 第81页 |
·高温厌氧反应器的启动和运行 | 第81页 |
·不同通气量预处理条件对木薯酒糟甲烷发酵的影响 | 第81页 |
·酒精蒸馏废液与高温厌氧出水最佳配比的确定 | 第81-82页 |
·不同时间的预处理条件对木薯酒糟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82页 |
·单相及两相甲烷发酵 | 第82页 |
·不同有机负荷下单相及两相高温甲烷发酵对比 | 第82-83页 |
·分析及计算方法 | 第8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3-92页 |
·不同通气量预处理条件对木薯酒糟甲烷产量的影响 | 第83-84页 |
·酒精蒸馏废液与高温厌氧出水最佳混合配比的确定 | 第84-85页 |
·不同预处理时间对木薯酒糟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85-87页 |
·不同有机负荷下单相及两相高温甲烷发酵的对比 | 第87-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七章 耦合复合菌系预处理技术的木薯酒精高效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 | 第94-102页 |
·前言 | 第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6页 |
·菌株与材料 | 第94页 |
·培养基 | 第94页 |
·木薯粉的液化和糖化 | 第94页 |
·纤维素降解复合菌系 WX-1 的预处理过程 | 第94-95页 |
·高温和中温厌氧发酵 | 第95页 |
·中温厌氧出水的温和氧化处理 | 第95页 |
·耦合复合菌系预处理技术的木薯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工艺 | 第95页 |
·分析方法 | 第95-9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6-101页 |
·改进型双发酵耦联体系中 COD 和 sCOD 的累积情况 | 第96页 |
·改进型双发酵耦联体系中挥发酸的累积情况 | 第96-97页 |
·改进型双发酵耦联体系中电导率及硫酸根离子的变化情况 | 第97-98页 |
·改进型双发酵耦联体系中总氮和氨氮的累积情况 | 第98-99页 |
·改进型双发酵耦联体系中碱度及 pH 的变化情况 | 第99页 |
·改进型双发酵耦联体系中不同循环批次对酒精发酵的影响 | 第99-100页 |
·双发酵耦联体系中的总甲烷产量与日均产甲烷速率对比 | 第100-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主要结论 | 第102-103页 |
展望 | 第103-104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