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拳击、摔跤、柔道、相扑论文--柔道论文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归因的多维透视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1章 前言第7-14页
   ·研究背景第7-8页
     ·归因理论对运动员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第7页
     ·归因理论对运动员教育成效的影响第7-8页
   ·“归因”与归因理论概念的界定第8-10页
   ·研究综述第10-12页
     ·国外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国内关于归因理论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研究意义与目的第12-14页
     ·研究意义第12-13页
     ·研究目的第13-14页
第2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14-17页
   ·研究对象第14页
   ·研究方法第14-17页
     ·心理测量法第14-15页
     ·数理统计法第15页
     ·文献资料法第15-16页
     ·专家访谈法第16页
     ·系统分析法第16-17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17-38页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归因特点的分析第17-18页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焦虑因素的分析第18-19页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成就动机与归因的相互关系第19-22页
     ·成就动机各因素与归因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第19-21页
     ·成就动机各因素与归因控制源的相互关系第21-22页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情绪与归因的相互关系第22-26页
     ·情绪各因素与归因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第22-24页
     ·情绪各因素与归因控制源的相互关系第24-26页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年龄与归因的相互关系第26-29页
     ·年龄与归因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第26-28页
     ·年龄与归因控制源的相互关系第28-29页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运动年限与归因的相互关系第29-32页
     ·运动年限与归因各因素的相互关系第29-31页
     ·运动年限与归因控制源的相互关系第31-32页
   ·对策研究第32-38页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营造“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比赛环境”第32页
     ·灵活运用归因理论,构建“卓越、优异、尊重”的备战氛围第32-33页
     ·关注青少年运动员的归因风格,采取恰当的教育策略第33-34页
     ·建立赛后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坊,推动青少年运动员自我完善的意识,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第34页
     ·加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提升民族意识、认同意识、交流意识和合作意识第34-35页
     ·深化青少年运动员与世界互动,借助青奥会开拓视野第35页
     ·归因为运动行为维持提供持久动力,帮助青少年运动员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第35-36页
     ·以归因理论为指导,实施具体的归因训练第36-38页
第4章 结论与建议第38-39页
   ·结论第38页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归因风格相对乐观,较多作出“任务难度”“努力”“能力”归因,较少作出“运气”归因,倾向于将正性事件归于内部、稳定和普遍的归因,倾向于对运动事件(无论正性事件还是负性事件)作出内在归因第38页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归因各控制源分布较为均匀第38页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不同年龄与不同运动年限归因差异不显著第38页
     ·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对归因的不同认知影响其情绪和期望的改变,进而影响成就动机水平,这进一步验证了韦纳的理论第38页
   ·建议第38-39页
     ·对青少年高水平柔道运动员的归因与情绪情感、成就动机水平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探索出三者的变化规律,为日后分析、解释、控制和预测运动员心理变化提供依据.第38页
     ·在后续研究中可以引入竞赛成绩变量,研究运动员对客观输赢结果的主观知觉程度,探讨成绩因素对运动员归因的影响程度第38页
     ·突破韦纳理论的局限,从实验角度,自下而上地研究运动员的成绩知觉、原因维度和情感反应之间的关系第38页
     ·在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和练习阶段,儿童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能力的缺乏,从而产生无能、挫败或羞愧的情绪,导致体育运动生涯的中断。从归因角度研究运动动机,或许可以为体育教学和训练开辟一个新的方向第38-39页
结束语第39-40页
附录第40-44页
 A 多维多项归因量表第40-41页
 B 运动认知特质焦虑量表(CCTAl-J量表)第41-43页
 C 运动成就动机量表(AMS量表)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反垄断法宽恕制度研究述评
下一篇:南京市体育健身俱乐部教练员激励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