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略符号 | 第10-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 1. 瘤胃酸中毒 | 第12-19页 |
| ·瘤胃酸中毒的概念、类型及界定指标 | 第12页 |
| ·瘤胃酸中毒发病机理的探讨 | 第12-19页 |
| 2. 瘤胃酸中毒对宿主健康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及机制的探讨 | 第19-24页 |
| ·瘤胃酸中毒及宿主的相关疾病 | 第19-20页 |
| ·瘤胃酸中毒致宿主炎症反应机理探讨 | 第20-23页 |
| ·酸中毒致宿主生产性能受损及其机制研究 | 第23-24页 |
| 3. 瘤胃酸中毒目前的调控措施 | 第24-28页 |
| ·日粮调控 | 第24页 |
|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类的添加 | 第24-25页 |
| ·有机酸及缓冲剂类 | 第25-26页 |
| ·乳酸菌临床疫苗 | 第26页 |
| ·酶抑制剂-阿卡波糖 | 第26-28页 |
| 4. 结束语 | 第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6页 |
| 第一章 瘤胃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产酸特性的研究 | 第36-46页 |
| 摘要 | 第36-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 ·实验动物 | 第37页 |
| ·培养基成分及其配置 | 第37页 |
| ·产乳酸菌的富集与分离纯化 | 第37页 |
| ·菌株鉴定 | 第37-38页 |
| ·生长曲线与D-型与L型乳酸的测定 | 第3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2页 |
| ·乳酸菌分离纯化 | 第38页 |
| ·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38-41页 |
| ·生长曲线 | 第41页 |
| ·D、L-乳酸产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 3 讨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 ABSTRACT | 第44-46页 |
| 第二章 提高日粮精料水平对山羊瘤胃发酵、产乳酸菌群及LPS浓度的影响 | 第46-62页 |
| 摘要 | 第46-4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0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试验方法 | 第48-50页 |
|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0-55页 |
| ·试验各期瘤胃中pH、VFA和乳酸浓度的变化 | 第50-51页 |
| ·试验各期山羊血液和瘤胃液中LPS的变化情况 | 第51-52页 |
| ·试验各期山羊瘤胃中乳酸菌和大肠杆菌的变化 | 第52页 |
| ·试验各期山羊瘤胃乳酸杆菌菌群的变化情况 | 第52-54页 |
| ·山羊瘤胃乳酸菌区系DGGE图谱的多样性指数及条带数分析 | 第54页 |
| ·瘤胃中乳酸杆菌、牛链球菌、大肠杆菌、总菌数量变化情况分析 | 第54-55页 |
| 3 讨论 | 第55-58页 |
| ·瘤胃pH值与瘤胃酸中毒关联探讨 | 第55页 |
| ·不同精料水平日粮对瘤胃液pH、VFA及其组成和乳酸生成的影响 | 第55-56页 |
| ·不同精料水平日粮对山羊血液和瘤胃液中LPS浓度的影响 | 第56页 |
| ·不同精料水平日粮对瘤胃中乳酸菌和大肠杆菌数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 ·不同精料水平日粮对瘤胃中乳酸杆菌区系、乳酸杆菌、牛链球菌、大肠杆菌和总菌数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ABSTRACT | 第61-62页 |
| 第三章 体外法研究阿卡波糖对模拟瘤胃酸中毒的调控作用 | 第62-70页 |
| 摘要 | 第62-6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 ·材料、动物饲养及瘤胃液的获取 | 第63页 |
| ·方法 | 第63-64页 |
| ·数据统计 | 第6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4-65页 |
| ·添加阿卡波糖对发酵体系中pH、VFA和乳酸的影响 | 第64-65页 |
| ·阿卡波糖对累积产气量和总产气量的影响 | 第65页 |
| 3 讨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 ABSTRACT | 第68-70页 |
| 全文结论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附录 | 第74-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