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序论 | 第9-16页 |
1、杜甫歌行体的界定、源流与乐府及七古的关系 | 第9-11页 |
2、杜甫歌行体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3、杜甫对歌行一体的自觉选择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杜甫歌行创作历程的初始阶段——从壮游到长安十年 | 第16-55页 |
1、杜甫歌行创作的准备阶段 | 第17-23页 |
2、十年长安——杜甫歌行创作的开始 | 第23-47页 |
1、京城流行的歌行创作风气对杜甫的影响 | 第23-31页 |
2、李白、岑参、薛华等友人的影响 | 第31-38页 |
3、杜甫对社会现实的留意以及盛唐后现实主义题材增加的趋势 | 第38-46页 |
4、小结 | 第46-47页 |
3、杜甫歌行创作求变之始——盛世转折,安史之乱 | 第47-55页 |
1、对歌行体语言艺术的新探索 | 第48-50页 |
2、现实主义的深入——《哀王孙》、《悲陈陶》、《哀江头》等名篇 | 第50-55页 |
第二章 :杜甫歌行创作的发展阶段——随驾凤翔到蜀中草堂 | 第55-79页 |
1、人生的再次剧变,随驾凤翔到放还 | 第55-59页 |
1、北征途中的《徒步归行》 | 第56-57页 |
2、重返长安短暂安宁:《偪侧行》、《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 第57-59页 |
2、贬谪华州到弃官而去——咏物、侍宴之作及名篇《洗兵马》 | 第59-62页 |
3、同谷七歌 | 第62-63页 |
4、蜀中草堂时期 | 第63-79页 |
1、营建草堂之初 | 第64-68页 |
2、草堂后期到辗转绵州——有意改造歌行体 | 第68-70页 |
3、蜀乱居梓州——歌行功用、美学境界的丰富 | 第70-75页 |
4、入严武幕府——杜诗歌行悲丽、盛衰结合境界之始 | 第75-79页 |
第三章 :杜甫歌行创作的高峰——夔州时期到晚年漂泊 | 第79-100页 |
1、出蜀入峡时的歌行创作 | 第79-80页 |
2、夔州时期——杜诗歌行创作的高峰 | 第80-93页 |
1、迁居白帝城——律体大成与歌行体变化酝酿时期 | 第82-88页 |
2、歌行体中悲丽结合美学风格的顶峰:《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 第88-92页 |
3、夔州歌行艺术总体评价 | 第92-93页 |
3、白峡入荆,漂泊中最后的歌行创作 | 第93-100页 |
第四章 :杜甫歌行中的抒情特质 | 第100-123页 |
1、杜甫“敢于达情”,开拓了诗歌尤其歌行的感情厚度 | 第101-102页 |
2、杜诗歌行中的深切情感往往和家国之悲结合,具有格外动人的情感力度 | 第102-103页 |
3、杜甫有意识地增强歌行的内部音乐性,从而增强其抒情性 | 第103-123页 |
1、以“歌者意识”增加抒情强度 | 第104-109页 |
2、以“当面述说”的手法拉近抒情距离 | 第109-123页 |
第五章 :杜甫歌行的叙事艺术 | 第123-171页 |
1、杜诗“诗史”说 | 第123-124页 |
2、杜甫乐府歌行作品的叙事成就 | 第124-125页 |
3、杜甫歌行叙事是对《诗经》、乐府两大叙事传统的整合 | 第125-161页 |
1、《诗经》与汉乐府是中国古代叙事诗两大不同源头 | 第125-128页 |
2、杜甫歌行对《诗经》传统的继承 | 第128-140页 |
3、杜甫歌行对乐府传统的继承 | 第140-151页 |
4、杜甫对这两种传统的融合、对中唐叙事诗的启发 | 第151-161页 |
4、杜甫叙事诗对中唐叙事诗繁荣的影响 | 第161-171页 |
1、娱乐主题的进一步强化 | 第162-166页 |
2、语言艺术的进一步通俗化 | 第166-171页 |
第六章 :杜甫歌行的审美特征 | 第171-199页 |
1、杜甫歌行中“悲”与“丽”的审美张力 | 第171-186页 |
1、杜甫诗中“悲”的色彩 | 第171-172页 |
2、从晋宋到初盛唐歌行“丽”的美学基调 | 第172-176页 |
3、杜诗以“悲”破“丽”的艺术手法 | 第176-180页 |
4、杜诗以“丽”笔写“悲”的美学创造 | 第180-184页 |
5、悲句与丽句的交替错综之美 | 第184-186页 |
2、猎奇与壮歌 | 第186-199页 |
1、早期的猎奇之作——咏鹰马等壮歌 | 第186-188页 |
2、蜀中时期——“奇”的审美特质的进一步发展 | 第188-195页 |
3、夔州时期——雄奇险怪风格的强化 | 第195-199页 |
第七章 :杜甫歌行体制——新题乐府创作研究 | 第199-222页 |
1、新题乐府的界定及元白等人对杜甫的祖述 | 第199-201页 |
2、六朝至初盛唐时的乐府体制 | 第201-203页 |
3、杜甫的新题乐府创作 | 第203-210页 |
1、“即事名篇”的开端 | 第204-205页 |
2、“撷词名篇”的命题方式 | 第205-208页 |
3、现实性题材的加入 | 第208-210页 |
4、杜甫新题乐府对与元白“新乐府”创作的影响 | 第210-214页 |
5、杜甫新题乐府创作复古与革新的实质 | 第214-220页 |
1、杜甫新题乐府创作的实质是一种更高意义的复古 | 第215-217页 |
2、杜甫少作旧题乐府的原因 | 第217-220页 |
小结 | 第220-222页 |
第八章 :杜甫歌行的音乐性 | 第222-246页 |
1、传统七言诗歌的音乐节奏特色 | 第222-225页 |
2、杜甫之前七言诗歌的音乐节奏特色 | 第225-237页 |
1、曼声促节——鲍照为代表的早期七言歌行的节奏特色 | 第225-232页 |
2、初盛唐歌行——对曼声促节节奏特色的继承与丰富 | 第232-237页 |
3、杜诗节奏向沉郁顿挫转变,标志七言诗歌内部音乐性的成熟 | 第237-246页 |
1、继承前代蝉联流转,流丽疏放的歌行特色 | 第238-239页 |
2、沉郁——集前代大成的盛唐正音 | 第239-240页 |
3、顿挫——杜甫的变化与开拓 | 第240-246页 |
结论 | 第246-248页 |
附录:杜甫歌行专篇考证 | 第248-269页 |
《戏作花卿歌》新考 | 第248-253页 |
从《百忧集行》、《严氏溪放歌行》看杜甫与高适、严武等蜀中好友的交游 | 第253-269页 |
1、《百忧集行》、《严氏溪放歌行》中的“主人”与“公卿”考 | 第253-258页 |
2、杜甫与蜀中诸友的交往及其处世之道、仕进之心 | 第258-269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269-276页 |
参考论文 | 第276-281页 |
后记 | 第281-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