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关键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4-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制度衔接的现实环境 | 第16-25页 |
·、贫困人口医疗服务需求及特征 | 第16-19页 |
·健康与贫困的恶性循环关系 | 第16-17页 |
·贫困群体的健康状况比普通群体更差 | 第17-18页 |
·贫困人口卫生服务利用率低 | 第18-19页 |
·财政投入有限性下医疗救助的现实困境 | 第19-23页 |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添加了门槛 | 第19-20页 |
·国家医疗救助制度补偿能力有限 | 第20-22页 |
·商业保险排斥低收入群体 | 第22-23页 |
·全民医保的政策背景环境,各项制度的整合和衔接是大势所趋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制度衔接的理论基础和必要性分析 | 第25-39页 |
·城市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关系探讨 | 第25-30页 |
·两种制度的共性与差异性分析 | 第25-28页 |
·制度互补性的静态结构特征 | 第28-29页 |
·动态调整关系 | 第29-30页 |
·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理论分析 | 第30-35页 |
·卫生公平公共政策视角 | 第30-32页 |
·福利经济学视角——医疗救助的第三方支付的福利分析 | 第32-35页 |
·城市医疗救助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必要性 | 第35-39页 |
·医疗救助是居民医保的有益补充 | 第35页 |
·居民医保是城市医疗救助的有效载体 | 第35-36页 |
·两者有机衔接可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 | 第36-37页 |
·两者有机衔接可实现卫生服务利用率的公平 | 第37页 |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城市医疗救助衔接情况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 第39-50页 |
·江苏省医疗救助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基本情况 | 第39-40页 |
·城市医疗救助 | 第39页 |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第39-40页 |
·江苏省城市医疗救助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现状分析 | 第40-47页 |
·衔接的内容与内涵 | 第40-45页 |
·对江苏省典型城市两种制度衔接的评价与启示 | 第45-47页 |
·江苏省城市医疗救助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存在的问题 | 第47-50页 |
·制度设计方面的问题 | 第47-48页 |
·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 | 第48页 |
·监管机制方面的问题 | 第48-49页 |
·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城市医疗救助与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机制的建立 | 第50-62页 |
·城市医疗救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的原则 | 第50-52页 |
·保障救助对象基本权益原则 | 第50页 |
·效益便捷原则 | 第50-51页 |
·政府主导原则 | 第51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51-52页 |
·城市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衔接运行模式建议 | 第52-54页 |
·制度设计层面的衔接 | 第54-57页 |
·资助参保作为最低层次的衔接 | 第54页 |
·住院补偿的衔接为重点 | 第54-57页 |
·两种制度的管理与服务层面的衔接 | 第57-60页 |
·资金管理衔接 | 第57-58页 |
·报销服务的衔接 | 第58页 |
·对医疗服务供方监管的衔接 | 第58-59页 |
·信息管理衔接 | 第59-60页 |
·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模式 | 第60-61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