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关于社会救助与最低生活保障的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 国外关于贫困与社会救助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二) 国内关于贫困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三、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 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理论 | 第18页 |
(二) 社会公平公正理论 | 第18-20页 |
(三)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 | 第20-21页 |
四、 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五、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2页 |
六、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22-23页 |
七、 对湘黔两省四县的简要介绍 | 第23-25页 |
(一)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三穗两县的简要介绍 | 第23页 |
(二) 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和芷江侗族自治县的简要介绍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反贫困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低保的地位与作用 | 第25-46页 |
一、 贫困:多源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25-35页 |
(一) 贫困现状与特点 | 第25-28页 |
(二) 致贫因素解析 | 第28-35页 |
二、 反贫困:多管齐下的战略性举措 | 第35-41页 |
(一) 救助型反贫困 | 第35-38页 |
(二) 保险型反贫困 | 第38-39页 |
(三) 开发型反贫困 | 第39-41页 |
三、 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反贫困中的作用 | 第41-43页 |
四、 民族地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殊意义 | 第43-46页 |
(一) 民族地区农村低保事关我国各民族的团结稳定与共同繁荣 | 第43-44页 |
(二) 农村低保有助于促进民族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绩效评价 | 第46-53页 |
一、 当前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得的成效 | 第46-48页 |
(一) 民族地区农村低保覆盖范围与保障标准不断提高 | 第46-47页 |
(二) 农低保制度的作用得到农民普遍认可 | 第47-48页 |
二、 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53页 |
(一)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顶层设计”中的缺陷 | 第48-50页 |
(二) 政策制定中的问题 | 第50-51页 |
(三) 制度运行中的问题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障碍的原因剖析 | 第53-56页 |
一、 民族地区农村低保制度缺乏权威的立法基础 | 第53页 |
二、 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各地农村低保出资能力的差异 | 第53-55页 |
三、 难以对农户实际收入进行准确的测算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完善民族地区农低保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 第56-62页 |
一、 出台《最低生活保障法》,使农低保制度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 第56页 |
二、 促进农村低保资金筹集渠道的多元化 | 第56-58页 |
三、 提高农村低保资金的统筹层次,加强财务支持的可持续性 | 第58-59页 |
四、 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对目标瞄准机制做适度改革与创新 | 第59-60页 |
五、 建立农村低保与其他社会救助、开发性扶贫等配套措施衔接的长效机制 | 第60-61页 |
六、 加强农低保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机制 | 第61页 |
七、 继续完善农村低保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注重提高低保工作人员的数量与质量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A | 第68-75页 |
附录B | 第75-83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