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连续梁桥地震响应参数分析及减隔震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 附表索引 | 第13-1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5-30页 |
| ·引言 | 第15-16页 |
| ·桥梁结构的震害特点 | 第16-20页 |
| ·基础的破坏 | 第16-17页 |
| ·桥梁墩台的震害 | 第17-19页 |
| ·支座连接构件的震害 | 第19页 |
| ·上部结构的震害 | 第19-20页 |
| ·桥梁结构震害教训 | 第20页 |
| ·桥梁抗震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20-22页 |
| ·我国公路桥梁的抗震设防目标 | 第20-22页 |
|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 ·静力法 | 第22页 |
| ·动力反应谱法 | 第22-23页 |
|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23-25页 |
| ·曲线梁桥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 ·国外曲线梁桥地震分析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 ·国内曲线梁桥地震分析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 ·各国桥梁抗震规范比较 | 第28-29页 |
| ·美国规范 | 第28页 |
| ·日本规范 | 第28页 |
| ·中国规范 | 第28-29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第2章 曲线梁桥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30-38页 |
| ·曲线梁桥基本设计资料 | 第30-31页 |
| ·动力分析模型 | 第31-34页 |
| ·上部结构的模拟 | 第31页 |
| ·支座的模拟 | 第31-32页 |
|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模拟 | 第32-34页 |
| ·考虑桩—土作用与否的比较 | 第34-35页 |
| ·模型介绍 | 第34-35页 |
| ·动力特性比较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第3章 曲线梁桥地震响应参数分析 | 第38-64页 |
| ·桥位设计地震参数 | 第38页 |
| ·时程分析地震波选取与调整 | 第38-41页 |
| ·地震动的特性 | 第38-39页 |
| ·地震波的选取 | 第39-41页 |
| ·地震波峰值的调整 | 第41页 |
| ·阻尼参数设置 | 第41-44页 |
| ·不同地震波激励的地震响应 | 第44-46页 |
| ·半径对地震响应规律的影响 | 第46-56页 |
| ·半径对曲线桥自振特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 ·最不利激励方向探讨 | 第48-56页 |
| ·支承方式的最不利激励方向探讨 | 第56-63页 |
| ·弯梁桥的支座布设原理 | 第56-58页 |
| ·支承形式对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 ·不同支承形式激励方向探讨 | 第59-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4章 曲线梁桥减隔震分析与研究 | 第64-82页 |
| ·减隔震技术的基本概念与机理 | 第64-65页 |
| ·隔震机理 | 第64-65页 |
| ·减隔震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65-68页 |
| ·国外隔震桥梁的发展情况 | 第67页 |
| ·我国桥梁减隔震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67-68页 |
| ·减隔震支座及其力学模型 | 第68-74页 |
| ·铅芯橡胶支座 | 第68-72页 |
| ·高阻尼橡胶支座 | 第72-74页 |
| ·铅芯橡胶支座在 SAP2000 中的模拟 | 第74-75页 |
| ·Wen 塑性单元 | 第74-75页 |
| ·橡胶隔震单元 | 第75页 |
|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简介 | 第75-76页 |
| ·积分方式和积分阻尼 | 第75-76页 |
| ·基于双线性模型的支座隔震分析 | 第76-80页 |
| ·动力特性比较 | 第76-77页 |
|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比较 | 第77-80页 |
| ·小结 | 第80-82页 |
| 第5章 铅芯橡胶支座的隔震参数分析 | 第82-93页 |
| ·屈服力对隔震效果的影响 | 第82-84页 |
| ·支座刚度对隔震率的影响 | 第84-86页 |
| ·动力特性比较 | 第84-85页 |
| ·时程分析结果比较 | 第85-86页 |
| ·地震波对曲线桥隔震效果的影响 | 第86-88页 |
| ·考虑双向耦合对地震响应的影响 | 第88-91页 |
| ·小结 | 第91-9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