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2-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一) 国外排污权交易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二) 国内排污权交易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三) 小结 | 第18页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19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四、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跨界流域概述与特点 | 第20-28页 |
一、我国跨界流域水污染的现状 | 第20-22页 |
二、跨界流域的经济学性质 | 第22-25页 |
(一) 公共资源性质 | 第22-23页 |
(二) 负外部效应 | 第23-25页 |
三、跨界流域利益主体之间博弈分析 | 第25-28页 |
(一) 上下游不受管理的自由博弈 | 第25-26页 |
(二) 跨界流域统一管理下的博弈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排污权交易的理论与实践 | 第28-39页 |
一、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原理 | 第28-33页 |
(一) 排污权交易的经济学原理 | 第28-30页 |
(二) 排污权交易的模型 | 第30-31页 |
(三) 排污权交易的市场供求分析 | 第31-33页 |
二、排污权交易的实践和经验总结 | 第33-39页 |
(一) 排污权交易在国外的实践 | 第33-34页 |
(二) 起源国——美国排污权交易的经验总结 | 第34-36页 |
(三) 排污权交易在我国的实践 | 第36-37页 |
(四) 我国排污权交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跨界流域排污权交易机制构建的初步研究 | 第39-56页 |
一、排污权交易指标的选取 | 第39页 |
二、排污权交易模式的选择 | 第39-41页 |
(一) 排污权交易的现有模式简介 | 第39-40页 |
(二) 我国跨界流域排污权交易模式的选择 | 第40-41页 |
三、排污权的交易体系构建 | 第41-52页 |
(一) 排污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 第41-42页 |
(二) 排污权的初始分配 | 第42-48页 |
(三) 排污权初始价格的确定 | 第48-49页 |
(四) 排污权的交易系统 | 第49-52页 |
四、排污权交易的监管体系 | 第52-56页 |
(一) 污染排放监测 | 第53-54页 |
(二) 公众参与监督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案例分析——白河流域构建排污权交易体系的初步设计 | 第56-62页 |
一、白河简介 | 第56页 |
二、白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污权交易模型 | 第56-60页 |
(一) 白河流域排污权交易污染物的选择 | 第56-57页 |
(二) 白河排污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 | 第57-58页 |
(三) 白河流域排污权的初始分配 | 第58页 |
(四) 白河流域排污权交易价格的确定 | 第58-59页 |
(五) 白河流域排污权交易程序设计 | 第59-60页 |
三、白河流域排污权交易的监管体系构建 | 第60页 |
四、相关政策建议 | 第60-62页 |
(一) 开展流域排污权交易的立法工作、规范排污权交易程序 | 第60-61页 |
(二) 加快白河流域排污权交易激励机制建设、促进排污权交易开展 | 第61页 |
(三) 构建排污权交易的信息公示系统、完善排污权交易监管 | 第61-6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