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40页 |
·牡丹根腐病的发生现状 | 第13页 |
·牡丹根腐病的病原菌—茄病镰刀菌的生物学特征 | 第13-14页 |
·发病原因及规律 | 第14页 |
·牡丹根腐病病害症状 | 第14-15页 |
·牡丹根腐病的防治 | 第15-27页 |
·农业防治 | 第15页 |
·化学药剂防治 | 第15-16页 |
·生物防治 | 第16页 |
·PGPR 菌株防治牡丹根腐病 | 第16-27页 |
·PGPR 的概念 | 第16-17页 |
·PGPR 的种类 | 第17-23页 |
·PGPR 的生防机制 | 第23-27页 |
·微生物多样性 | 第27-37页 |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传统的微生物纯培养方法 | 第28-29页 |
·BIOLOG 微平板方法 | 第29页 |
·磷脂脂肪酸分析法 | 第29-30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30-37页 |
·rDNA 克隆文库分析 | 第32-33页 |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 | 第33页 |
·扩增 rDNA 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ARDRA) | 第33-34页 |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 | 第34页 |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 | 第34-35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 | 第35-37页 |
·本研究的立项背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7-40页 |
·本研究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37-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0-51页 |
·材料 | 第40-44页 |
·根际土样 | 第40页 |
·病原菌 | 第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生化试剂 | 第40页 |
·主要溶液的配置 | 第40-42页 |
·DNA 提取试剂 | 第42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 | 第42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42-43页 |
·引物 | 第43页 |
·分析软件 | 第43页 |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方法 | 第44-51页 |
·样品的采集 | 第44页 |
·根际土壤总 DNA 的提取 | 第44页 |
·根际土壤宏基因组 DNA 的检测和纯化 | 第44页 |
·T-RFLP 分析 | 第44-45页 |
·用于 T-RFLP 的 PCR | 第44-45页 |
·PCR 产物的纯化 | 第45页 |
·PCR 产物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 第45页 |
·酶切产物的基因扫描 | 第45页 |
·牡丹根际土壤细菌的 DGGE 分析 | 第45-46页 |
·用于 DGGE 的 PCR 扩增 | 第45-46页 |
·DGGE 电泳分析 | 第46页 |
·DGGE 条带的切割和 DNA 回收测序 | 第46页 |
·PCR 产物切胶回收 | 第46页 |
·牡丹根际土壤真菌 DGGE 分析 | 第46页 |
·回收 DNA 条带连接载体测序 | 第46-47页 |
·连接反应 | 第46-47页 |
·感受态细胞 E. coli DH5α的制备 | 第47页 |
·转化 | 第47页 |
·牡丹根际细菌的分离 | 第47-48页 |
·样品的系列稀释 | 第47页 |
·平板涂布 | 第47-48页 |
·分离物的挑取 | 第48页 |
·牡丹根际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 | 第48页 |
·拮抗分离物的初筛 | 第48页 |
·拮抗分离物的复筛 | 第48页 |
·菌种保藏 | 第48页 |
·拮抗菌的鉴定 | 第48-51页 |
·拮抗菌的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8-49页 |
·拮抗菌的基因组和 16S r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49页 |
·拮抗菌的 16S rDNA 序列 PCR 扩增 | 第49-50页 |
·拮抗菌的 PCR 产物纯化 | 第50页 |
·拮抗菌的 PCR 产物浓度的确定 | 第50页 |
·拮抗菌的 16S rDNA 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50-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5页 |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 T-RFLP 分析 | 第51-54页 |
·用于 T-RFLP 的细菌 16S rDNA 扩增 | 第51页 |
·Hae Ⅲ酶切得到的 T-RF 图谱 | 第51-52页 |
·样品的 T-RFLP 图谱分析 | 第52页 |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2-53页 |
·基于 T-RFLP 的主成分分析 | 第53-54页 |
·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 DGGE 分析 | 第54-57页 |
·用于 DGGE 的 PCR 扩增 | 第54页 |
·基于 DGGE 的根际土壤中细菌 16S rDNA 多态性分析 | 第54-55页 |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5-56页 |
·基于 DGGE 的细菌种群结构相似性戴斯系数矩阵分析 | 第56页 |
·基于 DGGE 的细菌主成分分析 | 第56-57页 |
·DGGE 细菌条带测序 | 第57页 |
·基于 DGGE 的不同生长年限牡丹根际真菌种群结构多样性分析 | 第57-60页 |
·不同种植年限牡丹根际真菌 DGGE 图谱分析 | 第57-58页 |
·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8-59页 |
·基于 DGGE 的真菌种群结构戴斯系数矩阵分析 | 第59页 |
·基于 DGGE 的真菌主成分分析 | 第59-60页 |
·牡丹根际拮抗菌的筛选 | 第60页 |
·拮抗菌的鉴定 | 第60-65页 |
·放线菌 MD64 的形态学以及生理生化特征 | 第60页 |
·拮抗细菌的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征 | 第60-62页 |
·拮抗菌的 16S rDNA 序列分析 | 第62-65页 |
4 讨论 | 第65-68页 |
·不同种植年限牡丹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分析 | 第65-66页 |
·T-RFLP 分析 | 第65页 |
·DGGE 分析 | 第65-66页 |
·牡丹根腐病根际拮抗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66-68页 |
5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