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说明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6页 |
·TILLING 技术 | 第12-17页 |
·TILLING 技术的形成和发展 | 第12-17页 |
·TILLING 技术的形成 | 第12-13页 |
·TILLING 技术的原理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TILLING 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TILLING 技术与 Ecotilling 技术 | 第16-17页 |
·TILLING 技术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TILLING 技术在大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TILLING 技术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TILLING 技术在玉米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TILLING 技术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第21页 |
·TILLING 技术在禾本科作物中的应用前景 | 第21-22页 |
·茉莉酸信号途径 | 第22-26页 |
·茉莉酸的生物合成 | 第22-23页 |
·茉莉酸类物质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作用 | 第23-25页 |
·AOC、AOS 和 COI1 基因 | 第25-26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26-32页 |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试验方法 | 第26-32页 |
·大麦突变群体的获得 | 第26-28页 |
·EMS 诱变处理 | 第26-27页 |
·诱变群体的种植 | 第27页 |
·突变群体的评价 | 第27-28页 |
·DNA 混合池的构建 | 第28页 |
·胚坏死数据统计 | 第28页 |
·CEL I 酶切体系的建立 | 第28-30页 |
·CEL I 酶的提取 | 第28-29页 |
·CEL I 酶活性检测及酶切体系的建立 | 第29-30页 |
·茉莉酸途径功能基因突变体的筛选 | 第30-31页 |
·DNA 提取方法 | 第31页 |
·PCR 扩增体系及程序 | 第31-32页 |
·PCR 体系 | 第31页 |
·PCR 程序 | 第31-32页 |
·CEL I 酶切体系 | 第32页 |
·聚丙烯凝胶电泳(3%)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47页 |
·EMS 诱变处理大麦种子 | 第32-34页 |
·一期 EMS 诱变大麦突变群体性状调查 | 第34页 |
·二期 EMS 诱变大麦突变群体性状调查 | 第34-39页 |
·二期 EMS 诱变处理及幼苗生长情况 | 第34-35页 |
·二期 EMS 诱变种子 M2世代的大田突变表型分析 | 第35-39页 |
·叶绿素降低或缺失 | 第35页 |
·匍匐或分散生长 | 第35页 |
·分蘖数目减少 | 第35-37页 |
·叶片生长异常 | 第37-38页 |
·茎杆特征变异 | 第38页 |
·生育期变化 | 第38页 |
·穗部性状变异 | 第38-39页 |
·三期 EMS 诱变大麦突变群体 M1代植株性状调查 | 第39-41页 |
·三期 EMS 诱变 M1种子温室发芽预实验 | 第39-40页 |
·三期 EMS 诱变 M1代植株田间突变性状调查 | 第40页 |
·M1代植株胚坏死率统计 | 第40-41页 |
·TILLING 筛选体系的建立 | 第41-44页 |
·CEL I 酶的提取及活性检测 | 第41-43页 |
·CEL I 酶切活性稳定性的检测 | 第43-44页 |
·JA 途径相关功能基因的筛选 | 第44-47页 |
·突变体的筛选及测序验证 | 第44-46页 |
·突变个体序列分析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突变群体的创建 | 第47-48页 |
·茉莉酸途径功能基因突变体的筛选 | 第48-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