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我国现有制度与典型交叉询问制度的差距 | 第10-23页 |
一、我国刑事诉讼中现有询问制度的立法规定 | 第10-12页 |
二、我国现有制度与美国典型交叉询问制度的差距 | 第12-23页 |
(一) 现有的制度设计并未体现出交叉询问的权利属性 | 第12-14页 |
(二) 现有制度缺乏交叉询问运行阶段的区分 | 第14-16页 |
(三) 具体规则的缺失造成交叉询问秩序的混乱 | 第16-20页 |
(四) 被告人与被害人地位的错置违背制度设置的初衷 | 第20-21页 |
(五) 对抗式庭审方式的弱化导致实践中效果难以发挥 | 第21-22页 |
(六) 相关配套制度的缺位遏制交叉询问的运行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合理引进交叉询问制度的价值分析 | 第23-29页 |
一、交叉询问制度的正当价值和积极效果 | 第23-25页 |
(一) 交叉询问制度有益于发现案件真实 | 第23-24页 |
(二) 有利于体现诉讼民主,弥补被告人与国家间实力落差从而获得公正审判 | 第24-25页 |
(三) 有利于解决社会纠纷,维护当事人的人格尊严 | 第25页 |
二、引进交叉询问制度应当克服的局限性 | 第25-29页 |
(一) 程序繁冗降低诉讼效率,提高诉讼成本 | 第25-26页 |
(二) 过分注重诉讼技巧有碍实体公正 | 第26-27页 |
(三) 弹劾证人易对证人心理造成不当折磨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建立交叉询问制度应当满足的条件 | 第29-43页 |
一、建立交叉询问制度应重视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29-31页 |
(一) 注重个人权利保障的观念 | 第29-30页 |
(二) 自由主义和公平竞争的观念 | 第30页 |
(三) 人证调查中心主义观念 | 第30-31页 |
二、保障交叉询问运行应具备的司法前提 | 第31-39页 |
(一) 交叉询问制度产生的陪审制背景 | 第31-33页 |
(二) 交叉询问赖以生存的对抗制诉讼土壤 | 第33-34页 |
(三) 庭审法官的消极、中立 | 第34-35页 |
(四) 刑辩律师充分、有效的参与 | 第35-36页 |
(五) 强制证人出庭作证 | 第36-37页 |
(六) 预知与庭前证据交换 | 第37-39页 |
三、与交叉询问制度配套适用的证据规则 | 第39-43页 |
(一) 传闻证据规则 | 第39-41页 |
(二) 不被强迫自证其罪规则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合理交叉询问制度建立之设想 | 第43-63页 |
一、促进真相发现与节制程序拖沓 | 第43-46页 |
(一) 增强控辩双方庭审对抗,限制法官随意介入权 | 第43-44页 |
(二) 规范法官必要的程序控制权和诉讼指挥权 | 第44-45页 |
(三) 实行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提高诉讼效率 | 第45-46页 |
二、询问技巧与技巧节制 | 第46-52页 |
(一) 主询问中的询问方式技巧 | 第47-49页 |
(二) 反询问中的询问方式技巧 | 第49-50页 |
(三) 不当询问技巧的节制:增强律师的诉讼道德是其根本要求 | 第50-52页 |
三、我国交叉询问规则的若干改造 | 第52-59页 |
(一) 改造询问的主体和对象 | 第52-53页 |
(二) 改造交叉询问的顺序规则 | 第53-55页 |
(三) 改造交叉询问的范围规则 | 第55页 |
(四) 进一步规范询问方式 | 第55-56页 |
(五) 完善诱导性询问规则极其例外情况 | 第56-58页 |
(六) 丰富交叉询问异议规则的内容 | 第58-59页 |
四、必要制度的基础论证 | 第59-63页 |
(一) 建立证人选择性出庭作证制度 | 第60-61页 |
(二) 建立庭前证据交换制度 | 第61-62页 |
(三) 完善律师辩护制度 | 第62-63页 |
结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7-68页 |
后记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