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发展与现状 | 第11-19页 |
·火炮发射动力学 | 第11-13页 |
·有限元法 | 第13-15页 |
·接触/碰撞问题的有限元法 | 第15-17页 |
·车载炮 | 第17-19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2 车载炮有限元建模方法研究 | 第21-36页 |
·引言 | 第21页 |
·车载炮的三维实体模型 | 第21-22页 |
·大型复杂模型有限元网格的划分 | 第22-31页 |
·物理模型和单元形状的选择 | 第22-23页 |
·网格数量的选择 | 第23页 |
·网格的疏密分布 | 第23-24页 |
·单元阶次的选择 | 第24-25页 |
·网格的质量 | 第25-28页 |
·不同类型单元之间的过渡 | 第28-31页 |
·车载炮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网格划分工具 | 第31页 |
·有限元建模的模块化方法研究 | 第31-32页 |
·有限元建模的变形(Morphing)方法研究 | 第32-33页 |
·不同格式模型之间的转换 | 第33-34页 |
·车载炮的有限元模型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36-47页 |
·引言 | 第36页 |
·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方程 | 第36-39页 |
·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分析的数值方法 | 第39-46页 |
·引言 | 第39页 |
·显式方法 | 第39-41页 |
·隐式方法 | 第41-45页 |
·解的稳定性和精度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车载炮关重件刚强度有限元分析 | 第47-58页 |
·概述 | 第47-48页 |
·车载炮摇架和上架的刚强度分析 | 第48-52页 |
·摇架和上架的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摇架和上架的有限元模型 | 第49-51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车载炮主辅梁的刚强度分析 | 第52-56页 |
·车载炮主辅梁结构分析及有限元建模 | 第53-54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主辅梁连接方式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考虑几何非线性因素的静态刚强度分析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弹丸-身管耦合系统的弹塑性接触/碰撞动力学模型 | 第58-91页 |
·概述 | 第58页 |
·起始扰动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 第58-59页 |
·约束期 | 第58-59页 |
·半约束期 | 第59页 |
·后效期 | 第59页 |
·弹塑性接触/碰撞问题的有限元法 | 第59-74页 |
·接触界面条件 | 第59-61页 |
·摩擦模型 | 第61-63页 |
·塑性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63-65页 |
·弹塑性增量的应力应变关系 | 第65-67页 |
·接触/碰撞问题的弱形式 | 第67-69页 |
·接触/碰撞问题的半离散有限元方程 | 第69-71页 |
·接触搜寻算法 | 第71-74页 |
·弹丸-身管耦合系统的弹塑性接触/碰撞有限元分析 | 第74-86页 |
·膛线身管-弹丸的接触/碰撞有限元模型 | 第74-78页 |
·炮身的固有频率和振型 | 第78-80页 |
·弹丸膛内运动的力学模型 | 第80-83页 |
·动力学响应及结果分析 | 第83-86页 |
·身管自重引起的弯曲变形对炮口扰动的影响 | 第86-90页 |
·具有一定挠度的膛线身管-弹丸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87-89页 |
·动力学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冲击载荷作用下车载炮动态非线性有限元模型 | 第91-111页 |
·概述 | 第91页 |
·身管与筒型摇架的接触/碰撞模型 | 第91-94页 |
·身管与摇架的接触/碰撞有限元模型 | 第91-92页 |
·身管圆柱部与摇架衬套的配合间隙对炮口扰动的影响 | 第92-94页 |
·高低机齿轮齿弧的接触/碰撞模型 | 第94-95页 |
·高低机传动装置 | 第94-95页 |
·齿轮齿弧接触/碰撞模型 | 第95页 |
·回转支承上下座圈的接触/碰撞模型 | 第95-96页 |
·土壤与支腿的接触/碰撞模型 | 第96-97页 |
·全炮非线性动力学仿真分析 | 第97-102页 |
·全炮力元分析 | 第97页 |
·全炮非线性动力学有限元模型 | 第97-98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98-102页 |
·考虑弹炮耦合因素的全炮非线性有限元动力学分析 | 第102-108页 |
·非线性动力学仿真结果 | 第102-105页 |
·不同非线性因素对仿真结果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7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11-1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1-112页 |
·应用前景 | 第112页 |
·展望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