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 第1-12页 |
1 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利弊分析 | 第12-17页 |
一、 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获益 | 第12-14页 |
(一) 范围经济的实现 | 第12-13页 |
(二) 利润多元化与风险分散化 | 第13页 |
(三) 提供全面服务、提升自身竞争力 | 第13页 |
(四) 金融市场整体运行效率的提高 | 第13-14页 |
二、 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弊端(风险) | 第14-16页 |
(一) 银行经营风险扩张(Extension of Risks) | 第14-15页 |
(二) 利益冲突(Conflicts of Interests) | 第15页 |
(三) 津贴扩散(Extension of Subsidy) | 第15-16页 |
小结 | 第16-17页 |
2 商业银行跨营证券业模式之比较 | 第17-26页 |
一、 综合银行模式(Universal Bank Model) | 第17-19页 |
(一) 综合银行模式之特点 | 第17-18页 |
(二) 综合银行模式之优势 | 第18页 |
(三) 综合银行模式之弊端 | 第18-19页 |
二、 母银行模式(Parent-Bank Model) | 第19-20页 |
(一) 母银行模式之特点 | 第19页 |
(二) 母银行模式优劣分析 | 第19-20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 Model) | 第20-23页 |
(一)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之特点 | 第21-22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之优势 | 第22-23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之弊端 | 第23页 |
四、 三种模式之比较 | 第23-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3 我国商业银行跨营证券业之模式选择 | 第26-32页 |
一、 影响跨营模式选择的因素 | 第26-29页 |
(一) 安全与效率的考量 | 第26页 |
(二) 现行分立制法律框架 | 第26-27页 |
(三) 金融监管状况 | 第27-28页 |
(四) 银证合业经营的萌动 | 第28-29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之与中国 | 第29-30页 |
(一)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契合风险防范之诉求 | 第29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最具现实可行性 | 第29-30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是过渡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 第30页 |
(四) 利于产权制度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 | 第30页 |
三、 中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现状 | 第30-32页 |
(一) 以金融机构为依托形成的金融企业集团 | 第31页 |
(二) 产业资本投资形成的金融企业集团 | 第31-32页 |
4 商业银行跨营证券业法律监管一:金融监管体制的选择 | 第32-37页 |
一、 金融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 | 第32-34页 |
(一) 分业监管体制 | 第32页 |
(二) 统一监管体制 | 第32-33页 |
(三) 不完全统一监管体制 | 第33-34页 |
二、 机构型监管向功能性监管的转变 | 第34-36页 |
三、 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选择 | 第36-37页 |
5 商业银行跨营证券业法律监管二:市场准入条件 | 第37-48页 |
一、 产权明晰 | 第37-39页 |
二、 资本充足 | 第39-41页 |
三、 管理良好 | 第41-46页 |
(一) 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 | 第41-43页 |
(二) 严密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 | 第43-45页 |
(三) 充分的信息披露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6 商业银行跨营证券业法律监管三:构建对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的监管框架 | 第48-61页 |
一、 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规制 | 第48-50页 |
(一) 金融控股公司的界定 | 第48-50页 |
(二) 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 | 第50页 |
(三) 金融控股公司的设立与组织形式 | 第50页 |
(四) 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范围 | 第50页 |
二、 确定金融控股集团的主监管当局(Primary Supervisor) | 第50-52页 |
三、 金融控股集团资本充足监管 | 第52-54页 |
四、 金融控股集团内部交易的监管 | 第54-59页 |
(一) 关注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抑制不良内部交易 | 第55-57页 |
(二) 金融控股集团内部“防火墙”的构筑 | 第57-59页 |
(三) 金融控股集团内部交易信息披露 | 第59页 |
五、 强化对金融控股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管 | 第59-61页 |
结 语 | 第61-62页 |
参 考 文 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