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导论 | 第14-2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国内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17-19页 |
·国外研究的主要状况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21-24页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1-23页 |
·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铺垫与萌芽 #11——少年时代至《莱茵报》时期 | 第24-35页 |
·少年至大学时代的思想 | 第24-27页 |
·少年时代所受的思想影响 | 第24-26页 |
·大学生涯时的思想轨迹 | 第26-27页 |
·《博士论文》中的思想 | 第27-31页 |
·对“自我意识”的主张 | 第27-29页 |
·对“思有同一”的要求 | 第29-31页 |
·《莱茵报》时期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 | 第31-35页 |
·对思想人民性原则的强调 | 第31-33页 |
·对人民“物质利益”的关注 | 第33-3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哲学奠基与初步形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至《德法年鉴》时期 | 第35-45页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哲学奠基与人民主体思想 | 第36-40页 |
·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哲学原则 | 第36-37页 |
·主张人民主权与民主制 | 第37-40页 |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初步形成 | 第40-45页 |
·指出“政治解放本身还不是人的解放” | 第40-41页 |
·赋予无产阶级“人的解放”的历史使命 | 第41-45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形成与全面论证《1844年手稿》至《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 | 第45-90页 |
·在三重批判中初步论证人民为主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题 | 第45-55页 |
·对政治经济学中私有财产主体的批判以论证人民应为主体 | 第46-49页 |
·对共产主义的批判与阐述以论证人民应为主体 | 第49-51页 |
·对黑格尔哲学中精神主体的批判以论证人民应为主体 | 第51-55页 |
·批判自我意识哲学以论证人民为主体——《神圣家族》的主题 | 第55-65页 |
·批判自我意识哲学的目的是为了论证人民为主体 | 第55-56页 |
·批判自我意识哲学以论证人民为主体 | 第56-59页 |
·批判自我意识哲学过程中阐明人民为主体的具体内容 | 第59-63页 |
·人民主体范畴产生的必然性 | 第63-65页 |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人民主体维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题解读 | 第65-74页 |
·马克思实践概念形成的思想历程 | 第66-67页 |
·《提纲》中实践概念的线索和内容分析 | 第67-68页 |
·马克思的主体实践对费尔巴哈的主体直观的超越 | 第68-71页 |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人民主体价值取向分析 | 第71-74页 |
·在唯物史观科学基础上论证人民为主体——《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解读 | 第74-88页 |
·第一次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人民为主体 | 第75-79页 |
·对施蒂纳人民主体批判的反批判 | 第79-86页 |
·对人民主体——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与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 | 第86-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深化发展 《共产党宣言》至《哥达纲领批判》时期 | 第90-126页 |
·人民主体思想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 | 第91-98页 |
·阐明了人民的形成、构成及社会性质 | 第91-93页 |
·彰显了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 | 第93-95页 |
·昭示了人民是价值主体 | 第95-98页 |
·人民主体思想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和《雾月十八日》中的深化发展 | 第98-111页 |
·两部著作的篇章结构与中心议题 | 第99-102页 |
·马克思对法国阶级斗争越来越远离人民主体的阐述 | 第102-105页 |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法国革命经验总结中深化发展 | 第105-111页 |
·从《法兰西内战》看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 | 第111-120页 |
·对巴黎公社人民构成的分析 | 第112-114页 |
·对巴黎公社人民主体的阐述 | 第114-118页 |
·其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118-120页 |
·人民主体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总结与发展 | 第120-126页 |
·实现人民为主体的国家过渡形式——无产阶级专政 | 第120-121页 |
·实现人民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从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 | 第121-123页 |
·批判“自由国家”以实现人民为主体 | 第123-124页 |
·阐明实现人民主体目标的阶段性与长期性 | 第124-126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在建构 | 第126-139页 |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逻辑构成 | 第126-130页 |
·人民主体的深刻内涵 | 第126-127页 |
·人民为主体的具体内容 | 第127-129页 |
·人民为主体的实现条件 | 第129-130页 |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基本特点 | 第130-134页 |
·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有机统一 | 第130-132页 |
·价值性与真理性的紧密结合 | 第132-134页 |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根本变革 | 第134-139页 |
·从少数人主体到多数人主体 | 第134-137页 |
·从历史唯心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 第137-139页 |
第六章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139-150页 |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 | 第139-140页 |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重大影响 | 第140-143页 |
·人民主体思想对苏俄的影响 | 第140-141页 |
·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的展开 | 第141-143页 |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价值 | 第143-147页 |
·人民主体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 第143-144页 |
·人民主体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迪 | 第144-145页 |
·人民主体思想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启发 | 第145-147页 |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代世界的价值 | 第147-150页 |
结语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1页 |